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时间:2023-01-01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何淳宽

一、2022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2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良好开局。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近2000亿元,增长4.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8.5亿元,居全省第6位,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8%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2%和7.5%。

(一)精准施策稳增长,全市经济承压前行。常态化开展“访千企、解难题、优环境”活动,解决企业反映问题1.2万个。开展就业促进行动,兑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费减免、一次性就业补贴等政策2亿余元,解决企业用工4.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实施有效投资攻坚行动。689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70亿元,投资完成率居全省第3位。开展“皖美消费·乐享宣城”消费促进活动,带动消费7.8亿元。

(二)坚定不移促创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施科技创新“双倍增”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4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6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3%,居全省第3位。创成省级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居全省第4位。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行政村全覆盖,转化应用农业“四新”科技成果379项。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7家。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获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2个、服务业改革创新首批试点单位1个。

(三)持之以恒增后劲,开放合作持续深化。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苏皖合作示范区、“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94个。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定期举办“宣向未来”企业家沙龙和新落户企业座谈活动,设立50亿元产业链投资引导基金,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0个,居全省第1位。落实产业人才政策“宣八条”,兑现人才补贴4800余万元,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启动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攻坚行动。广德、宁国经开区再次进入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30强,并实现位次前移。

(四)抢抓机遇补功能,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启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城市更新和双修行动,完成中心城市建设投资150亿元。完成老城区47个小区、11条路段雨污分流和12条道路拥堵点改造,建成口袋公园4个,改造提升公厕35座。开展“难安置”专项治理,完成6299套安置任务。改造老旧小区120个。荣获2022年度中国领军智慧城市大奖,城市大脑入围2022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中国区“治理大奖”。完成交通投资147亿元。成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无一人返贫致贫。高起点规划并启动建设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改善行动,经济强村占比达38%。

(五)坚持不懈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新增省级绿色工厂6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率均居全省第2位,水质指数排名全省前列,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建成省级幸福河湖4个。定埠港荣获全省首个“零碳码头”称号。完成营造林46万亩,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260万亩,林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创成全省首个全域“中国天然氧吧”。

(六)聚力为民办实事,民生福祉保障有力。省定民生实事和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10项暖民心行动居全省前列。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13.8万孤老残幼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编制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2所,“民转公”15所,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5.7%,中心城区公办园学位占比达70%。绩溪被认定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双减”工作提质增效,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批准施行,建设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257个。整治改造菜市场23个,新增家政服务人员6144人。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第四轮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常态化机制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群众安全感和政法机关执法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实现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七)驰而不息改作风,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深入开展“五聚焦五查找”作风建设集中整治和市直单位百名科长“五比五评”活动,全心全意服务群众、服务市场主体。实行限时办结制、工作反馈制。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12条措施,“三公”经费支出持续下降。

二、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粮食产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项目为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常态化的投资“赛马”和调度机制,突出抓好“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以高水平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精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加快85个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建设。实施总装机容量19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规划,加大“十四五”期间3座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进力度。开工建设凤凰山水库、万家水库、汤村水库和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启动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完成牛岭水库主体工程建设。

提升“双招双引”质效。聚焦主导产业和制造业项目,精准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做实十大产业链招商专班,常态化开展招商推介活动。举办境外招商活动。突出资本招商,发挥市产业链投资引导基金杠杆作用,大力引进和设立各类私募股权基金。深入开展“宛陵聚才”行动和“宣聚人才·城就未来”引才活动,优化产业人才政策“宣八条”。

优化要素资源供给。扎实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攻坚。强化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创新多元化招聘模式,着力缓解结构性用工难题。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深化政银担合作。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向产业集团转型,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市外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重大项目。

(二)坚持工业强市,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以实施工业强市“6543”工程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做强产业链条。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千亿产业”,促进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华晟异质结全产业链、固德威储能逆变器及储能电池、吉利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与整车企业产需对接,支持中鼎和永茂泰等龙头企业打造汽车零部件高端轻量化产业集聚区,推进鼎瑜智能底盘、华域皮尔博格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泾县火山湖“超级工厂”、绩溪富凯特材高端轴承钢等项目建设。

培育企业梯队。突出抓好新投产企业培育。深入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引进一批专业化证券公司对企业进行普查,深入挖掘后备企业资源。实施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培育百亿产值的“航母企业”、50亿-100亿产值的“旗舰企业”。

加速园区升级。坚持“一区一策”,推行“管委会+公司”市场化改革,加大向园区赋权赋能力度,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宣城经开区“千亿园区”建设,推动先进光伏储能、锂电新材料产业集聚。支持宣城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与宣城高新区(东区)共建共管。支持广德经开区进入全省国家级培育园区前三位。

加强数字赋能。加快宣城数字经济产业园、软件产业园建设,集聚空间信息大数据产业。依托广德PCB、宁国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推动工业大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区域级平台建设,支持中鼎、捷圆电子、司尔特等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坚持开放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抢抓战略机遇,深化区域合作,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

强化产业合作。全力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一地六县”合作区落地做实,加快长三角(宣城)航空航天科技产业园、苏皖合作示范区(社渚-梅渚)先导区、长三角(湖州·宣城)产业合作区等平台建设,启动实施郎广片区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建设。深度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加快推进宣州-高淳、宁国-安吉、绩溪-临安等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加强宣州经开区产业集聚和城镇建设,打造宁宣合作的重要平台。

强化创新协同。深化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提升宛陵科创城、宣城(上海)科创中心等平台能级。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优化改革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设立专精特新企业研发专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工艺提升、装备改造、产品研发,推进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宣城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支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创成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创建职业技术大学。

强化互联快通。加快宣绩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宁宣铁路,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池宣铁路、宁临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建成宁安高速,加快推进宣泾高速、泾青高速、宁旌高速和宣广、芜宣高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长高高速宣城段、合杭高速狸桥至新发段。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和旌德通用机场建设,完成宁国通用机场改扩建工程。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公水联运,推进水阳江航道提升扩能,加快海棠湾码头整合。

(四)坚持协同联动,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坚持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协同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山水城市。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立足城市转型发展,坚持完善“五位一体”工作模式,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城市更新行动。高起点规划建设东部新城,加快高铁站广场片区综合改造,打造“城市客厅”。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绿地二期、宛陵湖品质提升工程、宛溪河景观带二期等项目建设,持续完善敬亭山配套设施,加快道叉河等城市内河综合整治。优化城市交通路网,一体规划、分步实施鳌峰路改造,建成青弋江大道九标、阳德路东延等城市主干道。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环卫市场化改革,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推进昭亭路、状元路等城市主干道绿化提升,深化“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创建,打造“最干净”城市。强化城市内涝治理,建成运行城市供水设施完善工程,提升城市基本运行保障能力。开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确保城市大脑指挥中心投入使用。完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一网统管”。

提升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单区市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加强公共服务等资源统筹整合,推进中心城区与毗邻县市城际公交一体、产业合作共促、文旅资源协同,促进协调联动、一体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强县建设。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宁国整体推进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广德开展县城品质提升试点、旌德“整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格局。

(五)坚持锻长补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扩内需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恢复和扩大消费。开展“品质生活·乐享消费”促进消费活动,用好购买补贴、消费券、阶段性减免门票等举措,释放家电、汽车、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潜力。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企业,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万达广场、国购广场等核心商圈发展,加快北门老街等商业步行街建设,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高标准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中高端、多样化、多层次商贸服务供给体系。

做强商贸物流业。加大商贸物流企业招引,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工贸分离,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共建供应链,建立完善物流体系,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长三角(宣城)农产品供应链中心、长三角(宣城)智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市本级电商与快递融合发展,做优东部新城直播电商基地,推进羽绒交易中心建设,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

打造开放平台。高质量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宣城特色制度创新成果。积极推进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和申建工作。加快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建成运营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项目一期,探索实现“港务、关务、船务”功能前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提振文旅产业。参与共建“大黄山”(皖南)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宣泾城市休闲景观廊道,优化提升皖南“川藏线”自驾廊道,参与构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启动国家级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推进文房四宝产业转型升级。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强文旅宣传推介,创新办好第十一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提升“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六)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严格耕地保护,统筹推进农业“标准地”和“小田变大田”改革,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工程,支持和培育种粮大户。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长三角农业与健康(两强一增)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开展生态振兴试点乡镇、村建设。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土人才、新乡贤人才队伍建设。

拓展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改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加快“一村一品”建设。

(七)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预警和用能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设立“双碳”基金,提升森林、湿地碳汇能力。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理,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创新“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三区三线”硬约束。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任务。启动中小河流系统治理项目,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推广“小山变大山”试点改革经验,大力发展国家储备林。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查试点。

(八)坚持共建共享,努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按照政府主导、需求牵引、专业服务、市场配置的原则,精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用心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

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精准服务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推进创业宣城建设,打造“创业在宣·城邀你来”创业品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全民参保扩面。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红十字等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统筹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多渠道增加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提升“双减”成效和校内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推广中小学午餐服务。推进普通高中“三新”改革,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托管帮扶工程。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强内涵建设,打造特色品牌。

加快健康宣城建设。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处置中心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纵深推进综合医改,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市级公立中医院,开展医疗机构中医和西医融合试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标扩面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服务。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推进宣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宣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深入挖掘新四军精神文化内涵,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干部教育品牌。鼓励文艺精品创作,提升“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建设品牌影响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推进15分钟阅读圈和城市阅读空间示范点建设。

三、强化服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自身建设

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树牢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增强依法行政的行动自觉

强化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

凝聚团结奋斗的前进力量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