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副总”创新之举的宣城实践

来源:宣城日报时间:2024-12-30

“刘总,测试结果显示,这批智能轻焊工作站的效率,能达到高级焊工的3-4倍。”12月25日上午,在安徽云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械臂上下飞舞。工作人员兴奋地向刘勇分享喜讯。

刘勇,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另一重身份则是云华智能的“科技副总”。这款智能轻焊工作站,正是刘勇上任后研发的第一款落地产品。

科技副总”刘勇带领学生对搬运机器人进行测试。

2023年3月,宣城在全省率先探索“科技副总”引才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引进10名教授专家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

这是领全省风气之先的创新之举。今年3月,省科技厅推广“宣城经验”,选派300多名高校教授专家,分赴省内多个企业,担任“科技副总”。

“科技副总”这样走进企业
——柔性引才为企业破解人才困局

“科技副总”是个新鲜事,是宣城市诚心诚意向高校专家伸出的“橄榄枝”,更是为企解困的务实之举。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中,企业集中反映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正如云华智能总经理王安丽所言:“落户宣城,招商环境好、为企服务优,但是高科技人才难引进、也难留住。”

企业的诉求,就是优化环境的方向。

2022年9月,我市在多方征求意见、深入高校对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关于选派“科技副总”工作的实施方案》,在省内首次提出“科技副总”的概念。选派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赴对口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一对一”解决技术难题。

“科技副总”对人才要求高,引入的专家教授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全日制博士学位,且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有相关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能够在宣城转化落地。《方案》对企业也设置了门槛,申报“科技副总”的企业要有明确的创新发展需求,具备相关研发能力。

实施过程中,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组织高校、聘用企业、专家教授签订三方《合作协议书》,明确各方权责。企业为“科技副总”颁发聘书、支付报酬。市科技局高新技术科负责人宛玲对这一新政解读为:我市创新柔性引才制度,以“科技副总”进企业,解决科技人才“引不来、不够用、留不住”的难题。

2023年3月,第一批“科技副总”走马上任。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10名专家教授,分赴安徽云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安徽永茂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

首批科技副总聘任仪式。

在首批“科技副总”聘任仪式上,大家心潮澎湃,到车间去!到一线去!在火热的现场大展拳脚!“获聘‘科技副总’是信任,也是荣誉。我们一定会加速提升企业的科创能力。”在现场,广西师范大学李庆余教授激动许下承诺。

“科技副总”这样发挥作用
——科技成果变现为新质生产力

从校园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副总”们带来了智慧、技术,带来了团队和成果。

云华智能是最先受惠于这一新政的企业。王安丽向记者介绍:“我们主攻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应用,当时面临着工业机器人使用场景较为传统、功能急需再拓展的局面。”

2023年3月,刘勇作为第一批“科技副总”来到云华,“及时雨”来得正是时候。从参与研发规划到技术难题攻克、成果转化应用,刘副总深度参与了全过程。

一年时间里,刘勇就联合企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研发免示教焊接系统、自主分拣系统、智能轻焊工作站三个品类的市场化产品。焊接机器人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占据省内三分之一的产量,远销德国、美国、俄罗斯。

今年,刘勇建议研发高精度RV减速器,为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稳定可靠的“中国关节”,使企业产品价格较国外同类竞品降低至少10%。

这两年,因“科技副总”获益的企业还有很多。

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陆凤深有体会:“看似只来了一位‘科技副总’,其实链接了整个学术‘朋友圈’。”作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一级供应商企业,今年立讯接到了一个国际龙头企业的订单,要求零部件的物理性能提升10%。企业自有研发团队多次尝试后始终达不到技术要求。

一筹莫展之际,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材料工程系副研究员鲍智勇作为“科技副总”为立讯雪中送炭。他把难题带回了高校,带领科研团队合作攻关,在调整了2个生产参数后成功提升了性能。

立讯精密“科技副总”鲍智勇对企业研发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尝到了甜头的立讯,一口气又“抢来”5名“科技副总”。自从有6名“科技副总”为企业“撑腰”,他只管负责抢订单、抓生产,科研的事全权交给专家。朱陆凤兴奋地表示,企业今年销售额有望达到39亿元。

当“科技副总”攻克一个技术难题,研发一项新技术,就是助推企业走上了一条新的增长曲线,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变现为新质生产力。

“科技副总”这样推动产学研融合
——高校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像刘勇、鲍智勇这样的“科技副总”,我市已累计引入44名。这一新政,得到了高校的大力支持。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传东表示,鼓励专家教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走出“象牙塔”、深入生产线。“对高校老师们来说是好事,通过担任‘科技副总’,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市场需求,有效地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落地转化。”

近水楼台先得月。合工大宣城校区在新政出台后,广泛动员相关研究领域的教师积极申报,累计已有10名专家教授被聘为宣城市“科技副总”。分别与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宣城先进光伏技术有限公司共建了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各在宣城立讯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宣城品宙洁净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

在宣城品宙洁净科技有限公司的超高纯流体输送用金属材料联合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科技副总”刘飞。

今年5月才成立联合实验室,9月就出了新成果,这家生产超高纯度不锈钢管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制造的关键环节长期被“卡脖子”。联合实验室的攻关让产品合格率显著提升,打破了对国外材料的依赖,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制造。

刘飞还把课堂搬进了联合实验室。“学生们很感兴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加具象化。”他说,通过这种形式的产学研融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思维,提高了人才培养效能。

在他看来,这是高校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高校的科研设备更加高端,企业的生产设备更加精密。在攻克技术壁垒时,高校和企业相互配合,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科研人才大有作为,企业研发大有前景,“科技副总”的创新之举不仅是高校与企业的双赢,对于宣城市来说,更是科技创新实力的综合提升。借助这一机制,宣城已建立1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建成2个联合实验室获批2项省同心科创工程项目。“科技副总”所在企业已与高校签订32项产学研用协议,已累计帮助全市申请45项发明专利

今年3月,省科技厅印发了《安徽省“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推广“宣城经验”。这一年,19名宣城“科技副总”又被聘为了安徽省首批“科技副总”。他们走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走向更广阔的科技创新舞台。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