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新农人”“土专家”沃土显身手

来源:宣城日报时间:2024-08-28

龚银锁在基地检查蟹苗生长情况。

乡村要振兴,人才必先行。在宣州区的乡村,不乏各类技艺傍身的能人专家,他们正成为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 “新农人”兴农业

初秋时节,走进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稻渔综合种养中试基地,只见连片的水稻随风摇曳,不时有白鹭飞过。稻田里,中试基地负责人周旋将捕捞上来的罗氏沼虾苗种投放在塘口。

“当前,我们正根据塘口的情况进行虾苗种的补充。”周旋介绍,目前中试基地虾稻虾模式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正处于水稻和罗氏沼虾共生的环节,要做好茬口衔接和罗氏沼虾、水稻田间管理工作,预计10月份罗氏沼虾能起捕上市。

2021年9月,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周旋来到基地,跟着导师在基地做课题。三年里,周旋和导师团队一直专注于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就在今年7月,他的导师团队探索出的“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轮作与共生技术,荣获了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大赛三等奖,还获评为2023年全国重点推广15项水产养殖技术之一。

“‘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轮作与共生模式,平均亩利润约3500元,相比洪林镇过去的稻虾轮作模式,亩均利润翻了两倍。新模式增加了罗氏沼虾的养殖,相当于填补了下半年稻田养殖的空白期。”2023年1月,周旋在中试基地租下80亩水田,开始了虾稻虾种养殖的创业之路。

“中试基地塘口不仅配套设施完善,还有导师团队参与技术指导。”周旋告诉记者,除了这些优势,他选择留在宣州区离不开当地政府的人才扶持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

2021年以来,宣州区通过给编制、给补贴、给选择、给服务的方式,在全省首创“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新模式,面向省内“双一流”高校公开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优秀毕业生,激发人才活力、发展潜力。周旋就是通过宣州区“政聘企培”人才引进政策被安排在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科研中心基地进行培养。

如今,周旋成为一名“新农人”。他表示,接下来会把这项新技术新模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更好地示范和带动宣州更多的农户使用。

■ “土专家”可不土

8月下旬,在狸桥镇宝塔村稻渔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只见基地负责人龚银锁戴上草帽、手提水桶,划着泡沫船在稻田中央喂食。

“现在天气温度较高,我们一般早晚喂食,还要注意水质调节,保证虾蟹能正常生长。”龚银锁介绍,目前,基地共有三种种养新模式,有“虾稻虾、虾稻蟹和六月黄+水稻+豆蟹”。

2023年,该基地与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科研中心基地合作,发展成为上海海洋大学狸桥稻渔中试基地,主要开展稻蟹模式探索以及“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的轮作与共生模式推广应用。

不仅如此,去年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以及项目资金扶持等方式,在龚银锁的基地推广小龙虾早繁苗技术,龚银锁不仅学会了新技术,更是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致富果”。

龚银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早繁苗技术不仅让基地龙虾卖出了好价格,还可以自己培育虾苗,这样又省去了买虾苗的钱,可以说是‘一虾多收’。今年的龙虾经济效益较去年相比翻了一番。”

“基地引进的三种种养新模式,亩产可增加3000元左右,有专家为我们做技术指导,我们种养户发展种养殖业也越来越有信心。”龚银锁坦言,自己从事稻蟹种养多年,因为缺乏技术,加上种养模式单一,风险系数偏高,连续几年基地都出现亏损。就在他一筹莫展时,宣州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和上海海洋大学科研中心基地专家送来了新技术。通过学习,他也成了一名“土专家”,如今的基地,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宣州区深化“人才+科技+农业”发展模式,注重从外部引进人才、本土培育农民及邀请专家培训等方面,持续做好与上海海洋大学洪林科研中心基地、安农大水产特色试验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单位合作,下足功夫打好“服务牌”、念好“养人经”,让各类人才留在宣州、扎根宣州。2023年,该区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9人,培训新型农民260人,邀请长三角地区专家开展培训,培训人数达600人以上,同时积极和高校、社会组织合作建立了“政产学研推”体系,培养高校本科生研究生20人,其中包括外国研究生。

“下一步,我们将在人才培养、良种繁推、水产三产融合等方面助力推进,让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我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宣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吴文彬表示。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