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渐近尾声。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虽有艰难,但不乏昂扬生长的模样。近日,人民日报推出《美丽中国画卷,我们共同描绘》的2021特别报道,提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黄河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是的,回望这一年,经历了诸多精彩瞬间。不仅是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我们还一起见证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频繁互动。从云南大象携家带口一路北上,到野生东北虎“完达山1号”下山进村,从野猪在南京市区频繁出没,到上海100多个小区出现野生貉……2021年,我们简直在围观一场大型“动物世界”,期间还充满了互动、科普、救助与反思。
另外,家喻户晓的国宝大熊猫,在2021年更是由“濒危”降为“易危”。这得益于无数专业人士数十年来的努力。大熊猫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其野外种群数量已经从1114只增加到了1864只。有些工作和成绩我们平日里不易看见,但数据已经悄悄给出了答案。
以上,不仅在表明我们的生态越来越好,也彰显出当下社会大众对待野生动物的友好态度,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自然流露,也是广大民众生态意识显著提升的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我们强调保护“它们”,与包括动物、植物在内的其他生命友好相处,正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也不仅是对动物植物直接进行保护,在过去的一年,中国还采取了很多相对间接的手段,努力构建一张立体的生态保护网。如相继出台落实“双碳”目标政策体系,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推动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发表中美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等。
在社会层面,一些公益机构和企业则纷纷发力。我们的保护之手、友好之手,甚至伸向了海洋、关照到了珊瑚,足见精心与诚意。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的,“生态建设,每个人都是行动者。扩大生态教育覆盖面,推动更多人参与保护、投入其中,才能让保护成果真正落地见效”。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而我们每个人,无不都是生态的一部分。用一句流行的话说:我们怎么样,世界便怎么样。
2021,中国在做,世界在看。我们的路或许还有很长,但是我们的提升肉眼可见。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继续在路上,一起见证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