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这是该中心连续第13年撰写的民间视角控烟观察年度性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020年的25.8%,但距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控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5月31日《法治日报》)
今年5月31日是第35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为“烟草威胁环境”。日前,世界卫生组织从烟草的种植、生产、分销和废物处理几个环节切入,向公众介绍了烟草行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期能够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烟草对环境的影响,使吸烟者戒烟的理由更加充分。吸烟有害是公认的事实,无论从自身和他人健康考量,还是基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都有必要持续推动控烟工作,把危害降到最低。
从此次发布的《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看,我国的控烟工作有喜有忧,在烟草监测、烟草危害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差距,特别近十年中国成人吸烟率年平均下降速度不到全球的一半。近几年我国烟草产销则是连续增长,控烟之路道阻且长。报告显示,我国成人吸烟率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仅仅下降了2.3个百分点,距离2030年的控烟目标尚有5.8个百分点的差距,形势十分严峻。
做好控烟,除了加强对烟草危害的宣传教育,引导吸烟者主动戒烟外,更重要的是立法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全面禁烟。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保护非吸烟者免受烟草烟雾危害,促使吸烟者被动戒烟,同时将吸烟上升到违法的层面,能够引导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远离烟草,拒吸“第一口烟”。
在这方面,北京上海就是成功的例子。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于2015年6月1日起实施,媒体将其形象地解读为,凡是“带顶儿”、“带盖儿”的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无烟环境建设持续向好,市民文明健康意识不断提升,成人吸烟率逐步下降。2021年北京市第四次成人烟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成人吸烟率为19.9%,提前九年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同样,自201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施行后,上海成人吸烟率连续七年下降,2020年为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
法律是控烟的基本保障,全面无烟亟待全面立法。这包含两个层面。其一,各地各部门在制定或完善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规章时,应将全面无烟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其中。比如,上海去年修订《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就将电子烟纳入“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禁止吸烟”的范畴。其二,加快制定控烟法规,全面构建无烟环境。除了各地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做法进行地方性立法,出台国家层面的全面无烟法规也应提上日程。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就起草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应尽快推动条例正式出炉,减少和消除烟草烟雾危害,保障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