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金扁担”挑起“稳稳”的幸福

来源:中安在线时间:2022-06-30

金色六月,麦浪滚滚。神州原野一派丰收的气象。

祝贺丰收,问候农民。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书信往来,纸短情长。“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对播种希望、创造丰收的广大农民念兹在兹,对“大国粮仓”高度重视。回信既祝贺丰收,又勉励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殷殷期许,为正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播种幸福的亿万农民注入了满满奋斗动力。

“一定牢记总书记回信嘱托,多种粮,种好粮!”寄托满怀期待,“回响”满含豪情。广大大小农户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情深意切化为接力奋斗的新动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智,一起挑好农业现代化这个“金扁担”。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人口大国,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可以说,吃饭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问题。“大国粮仓”里装满优质粮,离不开遍布在各地的种粮大户。“今年示范田种植的几个小麦品种亩均产量都超过了800公斤,创历史最好纪录,大田种植平均产量也都在600公斤以上。”这是种粮大户徐淙祥家示范田里的“新突破”。推动粮食总量“水位线”不断拔高,更好地挑稳农业“金扁担”,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需要更多像徐淙祥这样的种粮大户。

丰收的沃土,深蕴自强不息的精神“养分”。40多年前,同样是在安徽,小岗村18位庄稼汉摁下“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解决了困扰农民千年的温饱问题。现如今,种粮大户遍布在江淮各地,他们坚持科技种粮,育好“一粒粟”,把种子“芯片”擦得亮了又亮;他们保护好耕地“大熊猫”,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牢牢守护好饭碗的“命根子”;他们加大科技创新,新农具、新农人粉墨登场,现代农业处处成“景”……全省上下正形成“两强一增”政策有力牵引、基层创新实践“赛跑”的浓厚氛围。

放眼展望,神州希望的田野上科技腾升、机械轰鸣,满当当的粮仓里,装满了“智慧”,人们早已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正如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徐淙祥所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战胜了低温、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小麦获得了历史性丰收。”

生产条件改善、科学技术跟进,端牢手中的饭碗还要靠“人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深情嘱托种粮大户,强调要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大河有水小河满。端牢中国饭碗是永恒的时代命题。既要呵护好种粮大户的“大田地”,还要兼顾好小农户、山区里的“巴掌田”,用足用好每一寸土地。

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全力护航农业生产。落脚到江淮,全省压实农业责任横向到边,分解种粮任务纵向到底,从省到市再到县、乡、村,分区落实、压茬推进。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有力撑腰,大小农户奋力耕耘,守牢了土地,创造了丰收,扛稳了“粮安”,孕育了幸福。

“粮安”关系国家大局,幸福联系千家万户。田垄里的幸福尤为令人“醉”。从春至夏、由夏至冬,日日勤耕耘、季季有收获,从“绿茵茵”到“金灿灿”,从“一粒粟”到“万颗子”……徐淙祥祖孙三代坚持种粮,种出了“名堂”,孕育了希望。这也启示亿万农民:扎根广袤田野,钻“农”务地,大有可为,也大可作为。“祖孙三代”坚持种粮的感人故事,也为时下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发光发热启迪了思路,延伸了路径。只要用心耕耘,收获与快乐便触手可及。

丰收的季节,让我们致敬劳动,感谢农民!愿广大大小农户不负回信情深,多种粮、种好粮,共挑“金扁担”,在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稳稳的幸福。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