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慈孝文化,需要更多新生代"接棒"
13日,2022第八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在浙江杭州启幕,通过举办2022第八届中华慈孝文化节开幕式暨年度中华慈孝人物颁奖盛典和中华慈孝养老论坛等活动,以多元角度、面向海内外阐释何为“慈孝”,激励全球华人知慈孝、行慈孝、扬慈孝。(8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据了解,2015年至今,中华慈孝文化节已从最初评选孝亲人物的省域论坛,变成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慈孝”系列主题活动,其形式不断丰富、层级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也让新时代慈孝文化的丰富内涵,持续浸润人心。特别是,8月13日,在2022第八届中华慈孝文化节现场,10个年度中华慈孝人物/团体揭晓。他们跨越年纪山海,以“慈孝”为名,弘扬人间大爱。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奉养”,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连“常回家看看”都做不到,更谈不上“奉养”父母了。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物质基础的丰厚,与孝道文化的缺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们在追求自身物质享受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了对父母物质生活和生老病死的基本保障。特别是“80后”之后的年轻一代,在激烈竞争之下,一些人过度自私,突出自我,只求向父母索取,不言感恩;只求继承父母的财产,不愿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此前据媒体报道,杭州西湖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让人很心酸的案子。一位百岁老太状告三个儿子求赡养。面对百岁老母提出的不过几百元的赡养费和“常回家看看”,几个儿子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看不到半点慈孝之心。
可见,行慈孝,离不开新生代的传承。具体来讲,尽孝有一个很重要作用是传承,一方面让我们这代人自己不留遗憾,另一方面也是给年轻人树立榜样。现在部分年轻人缺乏对慈孝文化概念的认知,令人担忧。传承慈孝文化,需要更多年轻人来“接棒”,让他们受到感染,由“心动”变为“行动”。
事实上,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慈孝文化,对融合代际隔膜,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慈孝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传承慈孝文化,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课题,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比如,子女“常回家看看”,将父母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亲手为他们准备几顿丰盛可口的年饭;多与老人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陪父母去医院检查身体,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这些都能让老人们心情舒畅,排解孤独寂寞。有时候,认真聆听老人的倾诉、甚至唠叨,耐心感受老人不厌其烦的关心,其实就是老人最需要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