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齐河19岁男孩过了一个有意义且充实的暑假,在2个月的暑假生活中他通过送外卖攒下17350元,拿出6000元交学费,其余作为生活费。男孩的母亲表示起初认为孩子只想体验生活,没想到在高温酷暑暴晒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在7月份他总共跑了1650单,每单5元。(9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相比于其他高考后,要么无所事事沉迷于游戏中,要么蒙头大睡成天晕晕乎乎,要么玩得忘乎所以乐不思蜀的同辈相比,“外卖男孩”的这种表现令人眼前一亮。不仅让其母亲意外而感动,也成了其他家长心头“别人家中的孩子”,具有多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比如体恤父母的艰辛,还有吃苦耐劳、做事专注而认真等等,优秀的孩子有很多,但是能坚持在炎热的假期把送外卖做下去,而且能做得这么好的业绩,在现实中还是比较少见。
正因如此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反差,引发社会关注也不足为奇。对于在舒适中成长的年轻人而言,“外卖男孩”所拥有的品质正是绝大部分人所不具备的,这些在温室中成长的年轻人,他们所缺乏的正是生活的磨练和对生活的理解。较之于上一辈来说,没有吃过生活上的苦,不懂得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不易,才使得他们变得脆弱甚至自私,缺乏生活的技能甚至基本常识。很多孩子在假期中无所事事,他们不能给家长分忧和家庭减负,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累赘,更有甚者在毕业后不愿工作而成为啃老族,这种成长现状和模式加剧了家长的焦虑。
很显然,像“外卖男孩”这样的表现是所有家长共同的愿望,也是每个同龄人所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对于绝大多数家长而言,他们心中的疑问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能”,而对于其他同龄的孩子来说,在内心也有一个问题值得反问,即“如果换做是我,能不能够坚持下去”。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共同的表现证明,很多家长并没有这样的安排与设计,而许多孩子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体验,“能不能”的前提是“有没有”,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创造这样的条件,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太过舒适,缺乏相应的认识和品质作为基础,“愿不愿”就会成为教育中最大的羁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假期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成了很多家长头疼的事,以至于花钱就盖章成了一种黑灰产业。“外卖男孩”的表现看似偶然,但如果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来看又是必然的。首先,母亲愿意放手让其体验生活,这样的认知和选择非常难得,很多家长很难做到。孩子从小缺少体验生活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了极强的依赖习惯,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则严重不足。其次,孩子有参与体验生活的主观意愿,而且能够具有较强的专注度,不会为一时的困难和挑战而放弃,这同样离不开孩子本人的认识提高,并由此形成思想和行动自觉。从更宏观的层面看,要培养孩子具备这样的基本素养,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学校和社会教育同样不可或缺。
创造条件让孩子更早更多的体验生活,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感受真实的样子,才能促进其思想的成熟与观念的改变,从而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外卖男孩”身上所具有的种种优良品质,正是很多同龄孩子所欠缺的。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外卖男孩”那样,这种现实隐忧也正是教育的目标,既紧迫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