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2年11月底,安徽省选派了1208名干部到沪苏浙开发园区、重点企业跟班学习。
一年来,“沉浸式”学习的跟班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学习归来谋创新,感受到了满满的收获。
为何要组织千名干部赴沪苏浙,开展“沉浸式”学习?干部挂职锻炼交流很常见,跟班学习有啥不一样?“拜师学艺”,向沪苏浙发达地区学到了什么?
仔细对标对表——安徽与沪苏浙的差距在哪里?
除了“硬实力”之外,说到底,莫过于思想的差距、理念的差距和作风的差距、环境的差距。
思想新,生黄金。沪苏浙思路为什么强?成绩为什么优?在安徽,一批批的跟班干部通过把“真经”取回来、“问题”找明白,在实践中把“本领”练出来、“担子”挑起来。
不同于一般的考察学习和招商引资,“沉浸式”学习是对标对表,精准融入到沪苏浙开发园区、重点企业,彰显融合“一家亲”,重点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勇气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优良作风,科学决策、注重实效的先进思路,是一趟有意义的学习之旅、借鉴之旅、解放思想之旅。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在干部。
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发展好不好、服务优不优、推进快不快,干部有没有干事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和服务的品质,这些不仅是关键所在,也是责任所在,更是群众关切所在。
企业“等不起”,服务“慢不得”。想企业之所想,像企业一样想,把学习成果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来,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奋进之心助推高质量发展。
譬如,南京发改委挂职学习归来的滁州市发改委副主任樊红兵快速破题,借鉴南京市企业“开门接电”,结合滁州实际,提出“三零”服务,零上门、零审批和零投资,实现“企业等电”向“电等企业”转变,至少为企业缩短了3个月的建设周期。现在,“三零”服务已经作为“教科书”在滁州全市推广。
还譬如,借鉴“长三角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投身双招双引、项目推进等经济发展一线。不仅把真经取回来,还要把资金引进来,企业要什么?我们有什么、缺什么?2022年,淮北市有近100名干部和王程俊一样,前往沪苏浙跟班学习工作新思路,开展“双招双引”行动。
对标“优等生”,用“跳出自己看发展”的视角,更好地认知别人的优势、看清自身的实际和短板,锻造长板和底板,在学习中解放思想,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在学习中开拓思路,为探索改革新路径、新办法,提供可参照的现实依据。
纵观大势,赴沪苏浙学习的干部,带着一份“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上门求学,学“活”的思维、“实”的作风、“干”的方法。对标“优等生”当好“上进生”,呼唤引进更多先进理念,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让一条条“沪苏浙”经验,转化为一条条“安徽做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向沪苏浙发达地区学习,表面上学习的是技术和模式,根源上学的是思维方式,学的是干事方法,激荡思维迭代、激发理念升级、激励流程变革,可谓是换“大脑芯片”,焕然一“新”!
学理念、学思路、学模式,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悟到的,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从根本上说,“软实力”正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一个地方的发展质量高低,先天条件十分重要,但思想认识和行动方式上的“软实力”更为重要。只有大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升级、迭代思维,不断汇聚创新企业、科技人才,方能更好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的窗口期。
从全国看,跟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成为干部转作风强本领,地区优环境促发展,行之有效的一套好方法,以此追求更多的突破、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方向。
展望新征程,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安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大踏步前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正提速增效。
奋力推进现代化美好建设,更加需要我们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既当“好邻居”,又当“好队友”,多一些“创”与“闯”的锐气,着力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创新,提升能力、锤炼作风,激荡更多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宛新平:千名干部赴沪苏浙“沉浸式”学习,带回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