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节俭没有错 孝顺方式要调整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时间:2023-02-01

最近一段时间,抖音用户“狼先生”在网络上火了。他带父母去三亚过年,租的别墅5万元一个月,两个月累计花了20多万。然而离开三亚回东北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父母太节约,做的花卷回锅蒸了16次,敲起来已经邦邦响都舍不得丢掉,必须和剩菜、调料一起全部带回东北。1月28日,#男子花20多万到三亚度假遭遇节约型爸妈# 冲上热搜,“父母太节约”引发网友共鸣和热议。

有网友表示,“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把旅行的费用折成钱款存给父母”,也有网友表示,“两辈人不同的消费观念的碰撞,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可以通过沟通在某些细节上达成一致。”

事实上,真正非常节俭的老人,主要是建国以前出生的人以及50后60后。贫穷的生活,使得节俭成为骨子里的基因。那时候,人家送盒点心,一定要留着,等到走亲戚或看病人再用,等到点心变质了,也舍不得扔。至少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一盒点心在轮番送了几家后,又转回到自己家的例子并不少见。即使是60后,童年时代同样是粗茶淡饭、穿补丁衣服。

于是乎,现在生活中就常出现这样的事:儿女每次帮父母收拾杂七杂八的东西,儿女看来大部分都是无用之物,想扔掉,都会被父母一一审查。最终,啥也扔不了。在父母看来,每一样都还有用,你讲多了,父母甚至会说,你要扔了这些东西还不如扔掉我!在这里,你认为的享受,在他们看来是浪费。你以为的尽孝,在他们看来是折磨。

父母节俭真的认死理吗?非也。再看看“春节返程后备厢年货大赏”,父母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塞进孩子的后备厢,哪怕他们知道孩子吃不完用不了可能浪费。他们只是要求自己节俭,反而担心孩子因节俭而苦了孩子。

所以说,父母过度节俭,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是两个时代的错位。既然节俭已经成为父母的生活方式,儿女则要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然后对孝顺方式予以调整。老年人关心的幸福离不开四种状态:没病痛、有乐趣、被需要、不掉队。作为儿女,要在这些方面用心思,而不是单纯给父母买买买。

让父母没病痛,儿女就要帮助父母合理营养,延缓衰老,减少慢性病的威胁,提高生活质量。

让父母有乐趣,儿女就要帮助父母学一门特长,并爱上这门特长。养花、玩石、健身、文艺等等,他们有了其中一种乐趣,不但会把更多心思用到这上面,也会因此增加社交机会。

让父母被需要,儿女就要帮助父母找回价值感。让他们觉得还能够被孩子们依赖,能够帮上孩子们的忙。哪怕假装一下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样才不会让父母乱担心。

让父母不掉队,儿女就要常回家看看,常和父母聊聊天,帮助他们补上时代生活的短板。像智能产品的使用、正确的健康科普、防诈骗的知识等,让他们因为时代变化而活得更好,而不是让他们因为“落后”而活得更差。

以上四种方式,其实就是儿女站在共情的角度上与父母沟通,沟通好了,父母自然理解,该花的钱,父母也会毫不吝惜。

当然,让老人合理节俭,又促进银发消费,不仅是儿女的事,更是政府和社会的事。社区养老,要加大养老保险财政投入及政策扶持力度;老年介护,要制定科学定价标准及服务内容;老人出行,要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做保障;老年社交,要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做依托......只有儿女、政府、社会共同努力,以积极老龄观对待老年人,才不会让子女和父母在节俭问题上谁也说服不了谁。

编辑:【鲁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