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告别摩天大楼崇拜后什么才是城市的名片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表时间:05-13 11:38

有时候,退出一场竞赛比盲目参与竞争更需要智慧,所谓的摩天大楼崇拜即为一例。近日,国家发布的500米“限高令”引发了社会持续关注,此前有关丑怪建筑的吐槽、各类摩天大楼“后遗症”的分析,也显示了为“高度狂热”降温、推动城市建筑重回理性时代的必要。

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明确严格限制各地盲目规划建设超高层“摩天楼”,一般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新建100米以上建筑应充分论证、集中布局,与城市规模、空间尺度相适宜。

尽管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大城市市中心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可是后来,摩天大楼向高空拓展的视觉冲击力,又被看作城市雄心壮志的表现。一些地方更是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以奇怪的外貌和高度上的“第一”来打造城市名片,助长了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摩天大楼日渐祛魅,这种过于简单的城市形象打造逻辑已然过时。在千城一面的当下,“第一高楼”的吸引力正大幅贬值,“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反而引发反感。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讽刺的,“一簇簇乏味的摩天大楼主宰着地平线”,它们给市民带来的更多是疏离感而非认同感。

与此同时,摩天大楼的弊端更加凸显。它们的成本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如果决定前讨论不充分、仓促上马,很容易导致此后的停工、烂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建成投入使用后,其运营和维护成本巨大,也存在消防隐患、拆除困难、能耗高、光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不考虑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盲目追求高楼建设,还会导致写字楼空置率高企、利用率不足等现象。而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所耗费的物资,本可以用来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以更接地气地方式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

此次国家出台文件,就是在进一步重申“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推动各地回归理性、审慎决策,校正扭曲的政绩观,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破除高楼迷恋只是让各地重新获得了思考自身定位的机会。退出摩天大楼竞赛后,如何看待城市名片、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如何通过有机的城市更新,延续其固有的历史文脉。

前些年,一些地方盲目的推倒重建备受争议,加剧了“景观失忆”等症状。由于建设之初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城市风貌往往显得杂乱无章:高耸的现代建筑突兀地伫立着,与周边建筑格格不入、毫无联系;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要给未来的摩天大楼“腾出位置”,一个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肌理也因此面目模糊。

在此次住建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通知中,特别强调应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历史文化遗存、景观风貌保护,正是针对此类乱象的必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会越来越厌恶雅各布斯所批判的“现代主义城市观”,越来越意识到回归历史文脉的重要性。

正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主任秦虹所分析的:新生代对文化产品及其带来的身份、团体归属的需求成为社会的主流消费需求。城市更新应顺应这种趋势,注重挖掘历史遗产的价值。

这几年西安、成都等网红城市的形象打造,也多是摆脱了诉诸建筑“空壳”的路径,而是回溯到历史文化中找寻城市本身的气质,通过人文细节的挖掘重塑自身的吸引力。缺乏根基的城市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一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也只有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才会在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破除对摩天大楼的迷恋之后,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城市?什么才堪称真正的城市名片?有关这些问题,都要在梳理城市自身的文脉中寻找答案。

【责任编辑:zhanglingyan】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