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要瞄准追赶城市建设,但又不能照搬城市建设做法。对于农民被上楼、赶农民上楼的问题,媒体多有指责。这个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上楼正确与否,关键看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是否有机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先生产、后生活;特殊情况下,先生活、后生产也应当允许。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城镇生产方式占支配地位的农村社区,村民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加城市化,居住方式可以像城市一样高度密集。这样的地方,工业化、城镇化直接带动农民现代化,农民愿意“上楼”,基本不存在被迫上楼的情况。其中,有些地方今后可能转化为城市社区。已经“上楼”农民的房子,可以放“两证”,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半工半农、农业与非农产业并举的农村社区,生产方式有城市的,也有田野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可以逐步走向集中,有些小村落逐步趋向终结,也是必要的。这样的地方,农民有愿意上楼的,有不愿意上楼的。今后,应当引导农民逐步进入集中居住区,可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小城镇功能注入居住区,让超市、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广场公园等进入农村社区,农民可以逐步放弃“赶集”的习惯。有些中心社区有可能升级为小城镇。
有一类特殊情况,就是靠近重大工程项目的一些乡村,有可能因开发区建设、高速公路建设、煤矿开采塌陷区移民迁建等,抓住机遇建设新村,这些地方有可能生产基础并不扎实,但也没必要错过发展机遇,先改善生活条件,后建立支柱产业。
第三,山区、传统农区、农业规模经营区,大多数农民的生产方式仍是农林牧副渔,农民的生活方式仍是田园式的,居住方式适应这种生产方式,应该继续维持分散居住的习惯,继续保留乡村田园风貌。这样的地方,强迫农民“上楼”肯定是错误的,应当“把农村建的更像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