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我市十二五”民政工作综述

温情民政 幸福宣城

来源:宣城市政府网 作者:宣城市民政局 发表时间:02-02 09:18

民生无小事,点点滴滴总关情

“十二五”对宣城来说是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五年,更是人民生活幸福感直线飙升的五年。

这五年里,我市民政部门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倾心做好这份为群众谋福祉的事业。

老有所养、孤有所依、病有所医,困难群众有了救命钱,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民政工作的温暖传递到了每一个群众的心里,幸福生活的赞歌处处都在欢唱。亮点纷呈的民政工作,为多彩宣城建设创造了和谐的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数说民政:全力织牢民生保障网

翻开“十二五”期间我市民政工作的“成绩单”,一串串真实有力的数字令人激奋:

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低保月均保障约2.51万人,占非农业人口4.53%;农村低保月均保障约8.52万人,占农业人口3.72%。城市低保标准为450元/月、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为2774.3元/年、人。大力推行“一站式”医疗救助,累计救助近12.29万人次。全市五保对象1.13万人。共投入资金近5亿元,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93所,建设床位1.04万张,集中供养5753人。

减灾救灾应急功能不断增强。年均救助灾民超14万人次,累计发放救灾资金1.25亿元。2015年全市农房保险农户约57.27万户,承保金额约916.23万元。广德县桃州镇西关社区等10个社区、宣州区济川街道东河社区等7个社区分别被命名为“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精心组织全市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市社区已全部实行网格化管理。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并顺利完成了城市社区“两委”第三次统一换届工作,换届成功率100%,直选率97.8%,实行观察员制度64.4%。宣州区列入全省第三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郎溪、泾县、绩溪、旌德县都分别确定了1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农村社区建设。

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再创佳绩。市本级连续三届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顺利通过考评;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绩溪县、泾县创成“省级双拥模范城(县)”,绩溪县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各项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实现了有宣城特色的6个100%。建成市本级两所光荣院。完成了1452座零散烈士墓和41座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任务。

城乡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新建市社会福利中心,床位846张,总投资约1.5亿元;各县(市)均新建或改扩建一所社会(儿童)福利中心,新增床位380张,总投资约5000万元。全市共有1637名老人按每人每月110元的标准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共依法救助城乡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近2.5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近1000万元。697名孤残、贫困儿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福利彩票发行量由2010年的1.36亿元攀升到2015年的近5亿元,全省排名由第7位提高到第4位。

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已成立登记社会组织1509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已超5个,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现有经营性公墓6处,已建有城市公益性公墓及农村公益性公墓69处。深入贯彻《婚姻登记条例》,登记合格率达100%,有5个婚姻登记处获评全国3A级登记处。

民说民政:大大提升群众幸福感

不断增长的数据,是民生大改善的有力见证。但民政工作的成果,不仅仅是一串串引人注目的数据,更反映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民生服务的桩桩件件。

2015年11月19日,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老龄公寓里不时传出欢声笑语,洋溢着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原来,市福利中心正在为88岁黄奶奶和89岁蒋爷爷过生日。蒋爷爷的儿子说:“去年我们就在这里为老人过的生日,明年我们还是今天,还是这些人,还在福利中心为老人过生日。”每到月初或月末,市福利中心的员工都会精心安排,为该月生日的老人过一个集体生日。订制蛋糕、做长寿面,准备一顿丰盛的生日宴,让老人和子孙们欢聚一堂,同享天伦之乐。而在中心的儿童福利院,因无法确定每一个孩子的生日,福利院的护工们则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孩子们集体的“大生日”,给他们买玩具、蛋糕等礼物,留下孩子们成长中最美的记忆。“外婆在这里生活我们非常放心,我把外婆在福利中心的照片晒在朋友圈里,大家都在问我,老人在哪里生活得这么幸福?”黄奶奶的外孙女对记者说。

自2007年创办以来,市社会福利中心因无微不至地服务代养的老人和孩子而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搬迁新院后,中心的环境营造、功能设置和服务理念有了全新的改进提升,孤残无助的孩子在这里得到精心照料,耄耋寿高的老人在这里得到温情呵护,这里成为我市社会福利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每年一入冬,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就忙得脚不沾地,他们要对全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主动救助。如往年一样,2015年市救助站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主动救助专项行动,不到一个月就救助38人。市救助站主动加强与公安、城管、卫生、街道及社区等部门协作,密切关注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动态,每日定时通报情况,对重点场所实施部门联查联动,做到及时发现,尽早救助。积极劝说、引导街面上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其中的残疾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及时护送到救助站避寒。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及时报警,由公安部门进行甄别核实相关信息。对发现的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危重病人及时安排送医救治。对长期滞留在我市城区的74名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站多渠道发布寻亲公告、报请公安部门提取DNA数据,积极开展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已成功帮助8名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找到家人并安全护送返乡。此次“寒冬送温暖”主动救助专项行动为期3个半月,将持续到2016年3月1日。期间,市救助站还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启动夜间巡查和周末巡查机制,确保街面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

新说民政:步入服务民生新阶段

回首“十二五”,我市民政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在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发展,解决民生更加精准、落实民权更加到位、维护民利更加主动、服务民需更加贴切。但成绩属于过去,荣耀鞭策未来。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纵深展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再次强调“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的发展理念推进民政事业”。而这,正是我市民政工作在“十三五”阶段的发展方向。

为了在2016年“起好步”、“开好局”,市民政局提出“十三五”城乡民政事业发展10项全新目标。

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到2020年底,全市城市社区直选率达100%,农村社区建设标准化达标率80%,宣州区、宁国市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100%。2016年成立市级社区发展委员会,制定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市级社工协会,依托社区联合成立首家社工服务机构。全面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到2020年底全市A级以上社会组织达到50%以上,3A以上超过20%。

积极做好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2016年6月前建成市级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平台并全面开展核对工作,在2020年底前提高城镇低保标准至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城镇低保标准的60%。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对象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到2020年实现省内跨区域“一站式”结算。

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行“医养结合”,力争到2020年我市在养老服务类项目建设上累计投资110亿元,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实现100%全覆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增强灾害应急救助能力。2016年,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四级应急预案全覆盖,灾后12小时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到2020年底,国家级、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占比达到30%,85%的城市社区建有救灾志愿者队伍。 完善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将临时救助标准提高至城市低保的2—10倍。到2016年底,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新站主体工程竣工;到2017年底,市精神病人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竣工。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全面建成老龄信息管理系统并发挥作用,“银龄安康行动”覆盖率达到50%。

完善孤儿和残疾儿童分类津贴制度、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制度、针对重症困境儿童的特殊救助制度和基本设施建设,将事实孤儿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做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将宣州区婚姻登记处打造成国家4A级登记机关。 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惠民政策逐步由重点、特殊群体扩大到所有城乡群众。建设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启动市本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新建、续建7个县市区城市公益性公墓。 推进地名标准化。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印制发布新版《宣城市城区标准地名图》。充实地名沿革和历史文化内涵,提高新生地名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