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人才“主阵地” 夯实发展“硬支持”
——读《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有感
朱立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硬科技:大国竞争的前沿》一书,将具备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定义为“硬科技”,对硬科技的精神内核、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并从科技、金融、政策三个方向梳理最新研究成果,提出未来发展建议。“硬科技”理念的提出,不仅与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相契合,也体现了广大科技人才勇攀科技高峰的心声。作为组织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打造区域性人才高地,出台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重点产业人才政策“宣8条”、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专项支持政策“双24条”等政策文件,组织开展“组织部长高校行”活动,与100所高校共建“宣城—校地合作联盟”,建成长三角(一地六县)人才综合体、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等载体,建立人才服务专班专员制度、“宛陵优才卡”制度,营造良好人才生态,全市人才总量达到34万人,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占比跃居全省第6位。但深入分析,也还存在科技人才数量偏少、科创平台能级不高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筑牢人才工作“主阵地”,为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一要坚持政策引导,下好人才引育“先手棋”。当前面对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不下好科技人才的“先手棋”,发展动力就很难实现成功转换。要将人才工作“准星”放在推动工业强市、促进转型升级上,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瞄准“高精尖缺”,绘制产业人才分布图,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孵化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突出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工程,采取项目聘用、顾问指导、候鸟聘任、退休返聘、挂职锻炼等形式,开展科技型人才柔性招引。
二要坚持平台聚才,构建创新创业“大舞台”。当前,要深化长三角“一地六县”(宣城)人才综合体建设,推进区域性人才高地建设。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制定出台我市“人才飞地”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推动企业和人才入驻,打造人才、科技、项目集聚的“研发飞地”。围绕“2+8”特色优势产业,搭建主导产业的公共研究平台,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所。加强与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联姻”,建好用活“宣城校地合作联盟”,持续推进人才基地共建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推进大学生“三实”基地建设,将宣城打造成为一所开放的“社会大学”。
三要坚持精细服务,打造拴心留人“生态圈”。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基础是引进来,关键在留得住。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政治引领,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制度,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开展走访慰问、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活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工作质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将人才服务事项“打包一件事”办理,依托“人才码”实现人才服务“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向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发放“宛陵优才卡”,持续升级完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全链条”人才服务,推动优质服务“软环境”成为栓心留人“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