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推进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市委党校 作者:汤青翠 发表时间:04-10 09:0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据了解,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6.95亿吨,美国是5.71亿吨,而人口仅3.33亿;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1691元,仅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1821元的41.8%;2021年全国乡村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平均为9.24年,而城镇为11.69年;2022年,全国进城农民工有1.71亿人,而2012-2022年累计返乡创业仅1220万人;农村“三权分置”尚处于探索阶段,农业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明显、农民返乡率不高等问题没有根本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乡村发展“美丽蜕变”的不二选择。

一、始终突出产业振兴这一支撑力

大力实施产业振兴行动。2024年3月,“大农业观”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促进粮油等大宗产品节本提效,农产品产销衔接、延链增值;提升乡村富民产业链,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构建农民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主观能动性。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农业机械将改变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将为农民提供更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案,提高收成产量、质量,不断推进农业智能化、现代化。

二、始终聚焦农村改革这一源动力

明确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农民意愿,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审慎稳妥地推进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从农村改革之初的一轮土地承包算起,土地承包关系将保持稳定长达75年。这样农民流转承包土地能更踏实,利益预期会更明确,更能放心流转、稳定流转,有利于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加快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土地退出不畅,闲置、空闲宅基地增多,“空心村”增加,大量土地资产处于“沉睡”状态,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是重大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2018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网报道了旌德县兴隆镇三峰村村民王五四拿到全国首本“三权分置”不动产权登记证书,旌德县先行先试的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可以盘活“沉睡”的农村宅基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益探索。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存在缺陷:农村与城镇土地的价格差异,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差异;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乡村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另一方面,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三、始终贯彻绿色发展这一引领力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年前,农村没有自来水,过的是挑水淘米、洗菜、浇地的生活。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节约资源的意识,也没有听过“当世界剩下最后一滴水时”,这些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口号。现在呼吁不能延续那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而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节约用水条例》,将于5月1日起施行。

如果说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旗帜,那对于个体来说就是自觉运用了解的政策理论指导实践,使思维、工作、生活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将党中央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带到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影响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更多的人,不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我想这也是践行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初心使命的一种方式。

(作者单位: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