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从三个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曹源 发表时间:05-15 09: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把握。

一、理论维度: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论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历史意义,首先要立足科学社会主义200多年的历史来看。

(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的传统路径。马克思晚年针对世界革命的新形势,提出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东方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但又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社会形态,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这一观点后来被列宁领导的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所印证。然而,苏俄成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推动本国现代化,依靠的主要是政权而非经济的力量,与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不密切,也没有充分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处理了资本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一条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现代化模式,成功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准确处理了“资本”与“现代化”的关系,开创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成功驾驭资本的现代化模式,是对马克思跨越阶段发展设想的进一步印证。

(二)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而不是走依附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中,既竞争又合作,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二、实践维度: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信。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前,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模式,就是西方的现代化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几十年间,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渴望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的富强。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聘请西方顾问等方式,帮助他们设计了一整套西方色彩浓厚的宪政方案。然而,统计结果显示,在1960年的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年,能够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只有13个,主要是欧洲边缘的小国和城市经济体,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现代化模式只是一个“发展的幻象”。中国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与广大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实践成就,给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选择和有益借鉴。

(二)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依附、封闭发展难题。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世界成为愈发紧密的整体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处理与西方国家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或走“依附”发展道路,在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体系中获得发展;或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脱钩”,实施“封闭”发展,二者都存在明显缺陷。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能发展又能独立”的现代化之路:既对外开放,充分吸收世界一切积极文明成果,又有效抵制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让资本成为发展的“工具”而非“主人”;既积极加入、参与、顺应乃至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又能有效防范全球化风险,成功应对了历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三、价值维度: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价值准则

(一)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马克思深刻批判过资本主义生产对劳动者和资本家的双重异化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使工人与其本质产生异化,同样也异化了资本家。可以说,西方的现代化是以物为中心的,现代化的根本驱动力是资本。资本造就了西方现代化的巨大成功,也造就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痼疾。西方现代化道路中,人是实现现代化的工具,是生产工具和消费机器,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怀必然缺失。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主要矛盾的表述,从“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到改革开放之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期“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把握的核心概念,都是人民的需求,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是人民需要而非资本增殖。

(二)中国式现代化关注的是文化价值的传承。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现代化加速了前现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的改变,生产者通过生产改造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揭示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现代化产生于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与对欧洲中世纪传统的改造过程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间段逐渐发生的,而当古老的东方国家与现代世界初次发生碰撞时,为了快速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诸如“脱亚入欧”、“全盘西化”等思潮就开始涌现出来,虽然一度推动过历史的发展,但最终只能导向西方文化的“一枝独秀”。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视文化价值的传承,主张用现代的思想内核,改造传统文化中不适宜现代文明的部分,赋予旧语言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在世界范围内造就文化大繁荣的“百花齐放”局面。

(本文为2023年安徽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点课题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宣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