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深化认识“第二个结合”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来源:宣城日报《学习与思考》 作者:何忠建 发表时间:09-11 11:28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再认识、是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路径。从党史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可以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这一过程更加细化,得出更为清晰的路径线索,为今后进一步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发掘,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之策。

一、从党史看“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高度契合:选择马克思主义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到列强侵略,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各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俄国劳苦大众攻占冬宫的炮声让彷徨苦闷的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看到了从未见过的新学说马克思主义,并毫不犹豫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样是诞生于西方的思想,为何马克思主义能没有任何障碍地被中国人所接受,是因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从中国文化角度观察马克思主义,发现马克思主义学说当中诸多要素都可以无需转化的自然理解和接受。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展现的很多理论、观点和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殊途同归之感。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讲矛盾的观点,《道德经》也有对立统一思想,比如有无相生、高下相倾等;“君舟民水论”等观点以及“民心不可欺”等警世名言与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推动力量的观点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数千年来中国人“天下大同,万民小康”“天下为公”等理想对中国共产党创立者选择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巨大。毛泽东、李大钊、吴玉章等就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中华所说之“大同”。

(二)贯通融通: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强调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不变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不断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将民族文化和先进理论有机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礼记》有言“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汉书·郦食其传》强调“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在井冈山时期,如果只是宣扬外来理论,农民是无动于衷的,他们不知道谁是马克思,对《共产党宣言》也不感兴趣。中国共产党颁行《井冈山土地法》,实行“耕者有其田”,问题迎刃而解。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推陈出新,对“实事求是”给出新的阐述,形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式的语言阐释出来,才会有更加强大的感召力。

(三)守正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第二个结合”。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比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提出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一系列科学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当中的群众观点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融合,原创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相融合,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

二、“第二个结合”的理论根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运动是绝对的,这种运动所包含的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内的一切客观存在,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其本身自然也是伴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际情况不断结合,而中国实际情况最大的亮点就是五千年没有中断的历史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这是一个最大的客观存在,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扎根、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相结合。

(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第二个结合”奠定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历来凸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革故鼎新,为“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方向。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大一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第二个结合”作出了路径指引。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由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不断走向辉煌,在今天也必然继续以这种方式再创辉煌。“第二个结合”既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又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文化基础。

三、以“第二个结合”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一)增强文化自信,走自己的路

今日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昂扬状态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中华大地上书写马克思主义新的华章。今日之中国的发展,没有谁有资格和能力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经验和指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实际,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舞台的根,而其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所以必须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完整的文化体系阐释中国精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自信就是历史自信的具体表现。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发挥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解放思想,创新引领发展

“第二个结合”既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而提出,也是基于中华古老文明而发生。这是又一次解放思想,将长期处于模糊状态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明确化,从根本上指出二者之间的相通共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文化根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进一步开花结果有了更为深厚的底蕴。

“第二个结合”作为一次重大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中国特征与内涵,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进一步联系,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旗帜。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来说才有生命力,是我们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成功的保证。实际上伴随着党的事业同时出现,在新时代精炼总结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同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今天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作者单位:中共郎溪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