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和路径研究
来源:宣城日报《学习与思考》 作者:陈华彬 发表时间:09-11 11:28

农村产业融合是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资产的纽带作用,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通过产业间上下游联动、要素集聚、机制完善,一体化推进农村产业有机融合,在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方面进行大幅度创新,促进涉农资源、技术、数据等要素的集成、优化和重组,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收入的经营方式。

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准则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引入工业发展的成熟理念,遵循市场需求导向,以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商业模式、技术创新为动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基础。遵循“五个坚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市场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

(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农文旅融合等特色小城镇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有序推动产业向特色小城镇及农产品加工园区集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向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林下经济,推广休闲采摘品种。三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广小田并大田、耕种收统一托管、烘干储藏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四是发展农业新业态。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流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领域实施物联网技术改造。五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优化调整为农村产业融合预留发展用地,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土地复垦等新增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建设农产品集散地、物流配送和展销中心。

(三)构建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推广订单农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遵循平等互惠的原则,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订立农产品购销合同,提供贷款担保、农业保险服务,联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二是深化股份合作。农户采取入股的形式,把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惠及农户。三是强化龙头企业社会责任。龙头企业要把技能培训、就业机会倾向于流转土地的农民,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风险防范。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完善土地流转、订单农业风险保障金制度,保障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不完备

由于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生产周期长、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影响,导致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明显滞后。部分已建成的农产品加工园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平台集聚作用发挥不充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不明显

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地初加工占比不高。虽然合作社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但是还有部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没有真正开展集体资产运营。家庭农场还存在规模小、缺资金、无技术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市场波动和成本上升的压力,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现代农业发展不充分

农村产业融合多数处于“农家乐”“采摘+销售”“观光+消费”的初级阶段,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中的文化元素挖掘不深。另外,康养农业、AI农业、垂直农业、认养农业、生物农业、会展农业等新业态发展不充分。无人机、物联网、5G技术等在传统农业领域应用还不广泛。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备

大多数农户流转土地经营权采取“土地租金+劳务报酬”模式,农户收入包括土地租金和从事田间劳动的工资,没有充分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红利,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利益联结层次比较低而且缺乏保障。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农业产业化基地集群

一是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园。发挥基金撬动作用,基金优先投向基地和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县级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运行,引导资金有序进入农村,积极探索集中连片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调整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发展山核桃、茶叶、食用菌、草药、蔬菜等种植业,促进花卉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扩大产业基地规模,鼓励加工企业直接从事产业基地开发,培育产业集群。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进入农业领域,形成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一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在原材料集中采购区建设加工车间。二是培育产业链条。提高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标准,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彰显本地风味的休闲旅游食品。推动企业由粗加工转向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引导经营主体与沪苏浙地区企业建立交流协作机制,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对接活动。

(三)引导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有机融合

一是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引领作用,重点打造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抓好农业与旅游的契合点,将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将田园风光变成旅游打卡点,统筹推进旅游示范村、宜居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社会化的技术服务体系,有序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小田”并“大田”改革。同时,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直播带货渠道。

(四)完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强化品牌创建。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实施全过程质量管控,加强食品安全体系认证,打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通道。支持经营主体加强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引导行业内经营主体抱团发展,深挖品牌内涵价值,加强宣传力度。二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股份合作制,打造“土地租金+保底分红+劳务收入”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小农户乘上现代农业的大船。

(作者单位:中共宣城市委党校 本文系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1CX107]成果)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