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来源:《 人民日报 》(2024年10月14日第9版) 作者:张东刚 林尚立 发表时间:10-14 09:23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体现重大理论创新、指引教育强国建设实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彰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坚守初心谋教育的政治站位、扎根中国办教育的为民导向、立足全局兴教育的战略智慧推进教育工作,为建成教育强国不懈奋斗。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守初心谋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教育是存在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既有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环境等,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与派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事业步履铿锵、行稳致远的成功密码。

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就要结合教育的社会性、思想性、个体性功能,深刻把握教育背后所反映的政治方向、意识形态和育人导向来谋划和推进教育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要着眼教育的社会性功能,坚持举旗定向。将教育的政治属性转化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具体目标,搭建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确保教育发挥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政治功能。要着眼教育的思想性功能,坚持凝心铸魂。发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这一显著优势,通过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形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夯实教育基础、筑牢教育阵地、守好教育战线。要着眼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坚持立德树人。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青年学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扎根中国办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教育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事关人民综合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强民、富民、安民的功能价值。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深化了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彰显了教育的人民属性。人民群众既是促进实现教育公平、共享教育发展成果的主体,更是推动教育以质图强、以治促强的主体,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办教、兴教、强教的智慧与力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就要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更加彰显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战略地位,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站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高度谋划教育,推动实现人的精神存在与物质存在的统一,进一步彰显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强烈观照。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短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要主动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要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立足全局兴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驱动下,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凸显、流动性互动性不断增强,社会各领域联系日益紧密,教育的角色与使命已远远超出传统范畴,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国家繁荣、文明进步的基石,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发展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组织要素不断更新、耦合关联更加紧密,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协同推进势在必行,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强国建设的布局落子,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都要求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把建设教育强国放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大背景下去审视思考、谋划推进,切实发挥教育的战略属性与发展功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新时代新征程,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深刻理解教育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明确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要面向国家未来,从发展时序的角度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先导性意义。教育引领未来、孕育先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栋梁之材、积蓄发展动能、开辟发展新路,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鲜明特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矛盾风险交织积累的当下,教育日益成为应对未来挑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立足战略全局,从发展条件的角度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意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次、多要素的复杂工程,必须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持续发挥赋能科技创新、引领文化繁荣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基础、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为培育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创新力、持续力固本强基。要坚持系统思维,从发展协同的角度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资源的涵养、创新能力的激发,教育是根本、是基础,必须以高水平的教育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发挥支撑作用。

把“三大属性”切实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贯彻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新时代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必须贯彻的重要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科学技术的创新高地、一流人才的富集高地,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确保高校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大学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定政治立校、为民办校、发展兴校的教育自信与教育担当,在实践中鲜明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朝着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示范先行、聚力攻坚、勇闯新路。一是牢记初心使命、永葆人大本色。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守“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提高政治站位,把党的全面领导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培养一流人才。我们将矢志立德树人,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大力推进思政“金课”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三是坚持独树一帜、服务国家战略。我们将继续扛牢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使命担当,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