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遇一位老友,他开玩笑地说,进入新时代了,你们工资又涨了吧。无独有偶,有位朋友问我,党的十九大提出“七个有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今后是否不需要再玩命打拼了。某单位领导让一位年青人周末加个班,这位年青人不愿干,理由是他要享受美好生活。以上这几件事,听起来像故事,但更像“事故”,提醒我们应当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如何迎接和创造美好生活。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判断的依据是“两个前所未有”,即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过去5年,我们党和国家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入新时代具有“三个意味着”的重大意义: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也深刻地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是有“两个没有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因此,进入新时代,更好发展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各地各行各业对促进发展的事都要做实做好,对不利发展的事坚决不做。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攻坚克难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发展起来后,问题不会比没发展起来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好生活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艰难旅程中,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来。为此,我们既要打好持久战,也要打好攻坚战,坚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钉钉子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人人尽责是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注重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美好生活离不开“三手”: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个人勤劳之手。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通过勤劳依法致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文明生活是过上美好生活的最佳选择。美好生活绝不是花天酒地的“土豪生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与奢,关系到个人事业成败、家庭成破,也关系到政权兴废、国家兴衰。对于党员干部尤为重要,因为生活上的俭与奢,连着工作上的廉与贪。因此,新时代新生活需要始终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作为陶冶情操、修身齐家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砥砺意志、迎难而上的一种强大力量。
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等不来。“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告诫,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时刻铭记、自觉践行,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更加幸福生活和更加美好未来。
(《经济日报》2017年12月14日第5版摘发了此文)
1
原标题:余谓之:美好生活须付出更为艰巨和艰苦努力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 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