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的宣城是什么样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为今后的宣城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未来,宣城将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三大战略”,聚力打造现代产业、综合枢纽、山水生态、平安幸福“四个特色之城”,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城市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预期目标: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读:
1.综合实力冲刺全省第一方阵。力争人均 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人均财政收入迈上1万元台阶。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2.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未来五年,我市以创新为驱动,将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发展模式。
3.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未来五年,我市将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争取和鼓励先行先干的试点,深度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4.提升城市“软实力”。我市将加速打造“养生福地、健康宣城”,强化“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形象,把宣城建设成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旅游大乐园、宜居大家园。
主要任务:打造四个特色之城
A. 现代产业之城
关键词:工业强市 文化旅游 现代农业
解读:
1.“工业强市”。我市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还将推动开发园区的转型升级,将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省级产城一体发展示范园区,并支持各县市区开发园区创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在超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集群、千亿元园区等方面取得突破。
2.文化旅游产业更加突出,全市将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推进皖南示范区“5个1工程”、全市旅游产业“53116工程”和市本级“两轴三片区”建设,加快扬子鳄国家公园和新5A景区创建。
3.农业现代化。加快培育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对于粮油、畜禽、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扶持发展,同时深度开发宣木瓜、徽菜等特色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B.综合枢纽之城
关键词:一小时交通网 壮大市本级 引进来和走出去
解读:
1.宁宣杭、扬绩、芜黄高速和商合杭高铁、杭黄高铁、皖赣扩能改造芜宣段建成通车,芜申运河、水阳江航道、宣城综合码头等重点水运项目投入使用……未来五年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为骨干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将使宣城成为区域综合的交通枢纽。到“十三五”末,我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县县通高铁;以宣城为枢纽节点,中心城区一小时通达沪宁杭合;市域内中心城区一小时到县、县到乡约半小时的畅达交通网络。
2.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壮大市本级。到“十三五”末,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达6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左右,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提高到30%和40%左右。针对城市防洪、饮用水和水环境薄弱环节,未来会加快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和重大水源工程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并完成现有棚户区、“城中村”、城市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3.引进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和高素质人才,培育一批跨国经营运作的大企业。同时积极走出去,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互动往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优势互补和合作,推动合作领域向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拓展。
C.山水生态之城
关键词:生态立市 最严格的环保制度
解读:
1.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让“绿水青山”永不褪色,给“金山银山”添足成色。未来我市还将坚持生态立市、绿色惠民。持续提升森林、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快城区河流、山体治理,使生态成为宣城最重要的品牌和最大竞争优势。
2.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使宣城始终“天蓝、地绿、水净、气爽”。未来我市将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空气监测与预警,确保消除劣V类水体。到“十三五”末,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PM10)力争达到优级标准,重点水体水质优良率提高到8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并在全省率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在全市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
D.平安幸福之城
关键词:15分钟健身圈 文化名市
解读:
1.健康是城市幸福的基础,未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发展健康产业,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三甲市立医院,形成城市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和“15分钟健身圈”,推动全民健身。
2.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发展文化事业不仅是打造城市名片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未来我市会深入挖掘文房四宝、徽文化、民俗文化、皖南花鼓戏等特色文化内涵,讲文化故事,塑文化品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和古村镇等历史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提高宣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3.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体化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普及15年基础教育,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教育公平。在未来将宣城打造成全省“首安之地”。 (记者 徐文宣 张玉荣 余健 中国宣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