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汪忠启 摄)
第一次党代会会议概况
宣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于2000年12月21--24日胜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380人,因病因事请假12人,实到代表368人,列席人员134人,其中地专级老同志19人。省委指导组组长刘伦光参加了会议。
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宣城地区20年的发展历程,确定今后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部署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选举产生中共宣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宣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体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奋发图强,为建设现代化新宣城而努力奋斗。
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和讨论了张学平同志代表中共宣城地委作的题为《继往开来、奋发图强,为建设现代化新宣城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和孙长胜同志代表地区纪委作的题为《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从严治党方针,深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宣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宣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共宣城地委工作报告的决议和中共宣城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在完成了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这次大会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振奋了精神,统一了思想,描绘了蓝图,是总结过去、规划未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历史性的盛会。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宣城的发展已经揭开了新的一页。
张学平在中共宣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00年12月21日)
张学平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宣城地委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宣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是集中全体党员智慧共同描绘宣城新的发展蓝图的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宣城地区20年的发展历程,确定今后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部署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选举产生中共宣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宣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体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奋发图强,为建设现代化新宣城而努力奋斗!
一、20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
宣城地区从1980年2月成立起,已经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20年中,我们顺利地将地委、行署机关从芜湖迁址宣城,并经历了行政区域的两次重大调整;我们坚决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坚定地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我们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受住了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政治斗争的考验;我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忆往昔,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宣城地区成立以来的20年,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20年,是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的20年,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胆探索、奋力拼搏、大有作为的20年。经过20年的改革和建设,皖东南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999年与1980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8倍,财政收人增长15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连续16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宁国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宣州市的综合实力也位居全省县市前列。全区三大产业结构实现了两次突破性的变化。1993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标志着我区经济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重大转变。1995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标志着我区开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林牧渔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传统工业得到改造和提高,重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壮大,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三产日趋活跃,房地产、通信、旅游等新兴三产迅速兴起。
——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拉开了全区农村改革的序幕,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农民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农科教结合、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二轮承包”、农业产业化经营、股份合作制改造、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探索和推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改革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实行了厂长负责制、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所有制结构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企业活力大为增强。红星宣纸、飞彩股份先后成功上市,飞彩集团跻身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和威集团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大集团之一。与此同时,计划、财税、金融、投资、外贸等体制改革全面推开,公务员制度、政府机构改革和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伴随着改革的深人,全区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环境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1999年底,全区同国外缔结友好城市两对;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77个,实际利用外资9473万美元;自营出口企业发展到近60家,自1993年建立外贸进出口统计以来,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4.52亿美元。省级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步伐开始加快,将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20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特别是318国道宣广段高速公路的建成和“131”公路改造工程即将全面完工,大大改善了我区的交通形象。扩建新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当家塘坝和城市防洪工程,提高了几十个圩口尤其是14个万亩以上大圩的堤防标准,抗灾能力不断增强。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东干渠和北分干渠已基本建成,初步发挥效益。港口湾水库大坝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提前一年建成的目标可望实现。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大大改变了我区的城乡面貌,一大批老集旧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一座座新城镇迅速崛起。宣州市城区人口增长了2倍,城区面积扩大近1倍,城市公用设施不断完善,中等城市的框架逐步拉开。1999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27.6%,农民人均纯收入2266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040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此同时,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明显改善,初步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
20年来,我们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深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城乡文明程度。精心培育了“三自三争”的宣城精神,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改革创新、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氛围。大力实施“科教驱动”战略,推动了科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综合监测排序自19%年以来一直在全省处于中上等水平,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教育较早实现“两基”目标,高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1997年成为“三为主”达标地区,初步完成了由孕后管理型向孕前服务型的过渡,人口再生产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类型转变,其经验被国家计生委向中西部地区推广。与此同时,城乡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群众体育普遍开展,竞技体育水平逐步提高,文化、艺术、新闻日益繁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20年来,我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有效地发挥了人大、政协的作用。统战、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不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较好地发挥了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恢复重建并不断完善了检察、一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等制度,持续开展了三个五年普法教育活动,全面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快了依法治区进程。及时化解、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军民双拥共建和军队支持地方建设成效明显。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年来,我们注重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坚持以“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来考核干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针对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不同情况,坚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争先创优活动,并切实抓好后进村党支部的整顿工作,较好地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不懈地对全体党员干部加强宗旨教育,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和作风整顿活动,党员的奉献精神明显增强。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人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适时开展警示教育,维护了党的形象和权威。推动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总之,20年来我区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不仅为大量统计资料所显示,而且是全区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回首20年风雨历程,我们深感宣城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指引的结果,是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历任地委、行署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人民解放军驻宣部队和武警、消防官兵以及金融、通信、供电、工商、税务等中央、省驻宣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宣城地委向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离退休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宣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总结20年的工作,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科技、人才的“瓶颈”制约突出;一些干部作风不够扎实,驾驭全局的能力有待提高;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光辉历程,目的是总结经验、着眼当今、开辟未来。我区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工作,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发展路子。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注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工作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工作,这是我区20年来改革和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坚决冲破“左”倾观念的束缚,挣脱僵化体制的羁绊,突破姓“社”姓“资”的困扰,努力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从而较好地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从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认识区情,因地制宜确立发展思路,以发展多种经营、庭园经济、开发性农业、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为各个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抓住典型、示范带动,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的繁荣和稳定;提出和实施了强化自身、呼应浦东、参与皖江开发的工作思路,提高了我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坚持以奔小康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造就千家万户奔小康的局面,加快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围绕农业办工业的路子,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坚持以加大投入和体制、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激发了县域经济的活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解放生产力的前提,实事求是是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新世纪的征途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机遇,咬定加快发展不动摇。
集中精力抓经济,凝心聚力求发展,以苏浙发达地区为榜样,不断用省内外的竞争态势激励和教育干部群众,这是我区20年来改革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唱响主调,不搞反复,不因自然灾害或宏观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发展信心,不因人事更替而改变发展目标,从而赢得了宝贵时间,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基本改变了建区之初的“老、少、边、穷”的落后形象,在省内争得了应有的位次。实践一再证明,发展经济不能左右摇摆,不能自我折腾,不能大起大落。加快发展是我们摆脱落后状况的唯一出路,是解决宣城所有问题的关键。全区上下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发展的氛围造得更浓,把发展的措施抓得更实,把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大,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三)必须坚持弘扬“三自三争”的宣城精神,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用共同意志和奋斗精神凝聚人民群众,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又一条重要经验。针对宣城地区基础差、底子薄、灾害重的状况,地委、行署自“七五”以来,在全区上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三自三争”的宣城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区干部群众的斗志。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全区人民奋发图强,推动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我区工作在全省的位次前移;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全区人民众志成城,战胜了一次又一次严重自然灾害,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保障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无论宏观环境怎样变化,我们都不等待观望,不怨天尤人,而是抢抓机遇、顽强拼搏,不懈开拓进取。实践证明,“三自三争”的宣城精神反映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极大地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励进取的作用,是我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继续大力弘扬“三自三争”的宣城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四)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我们在改革和建设中另一条经验就是:始终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不断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人,着力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加快依法治区进程,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巩固和发展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的自觉性,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是我们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又一宝贵经验。20年来,我们认真实施了党建工作三个“五年规划”,使全区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和选拔干部,让干部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经风浪、长才干,使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实践反复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一定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新世纪之初,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在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必须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工业化远未完成的情况下,必须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农村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必须迎接加快城镇化的挑战;抓紧营造竞争优势,发展壮大自己,确实是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同时也必须充分地看到:第一,世界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使世界经济有望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景气的增长;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并且随着加人WTO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发展的势头将会越来越好。第二,经过20年的改革和建设,我们初步完成了现代化奠基阶段的历史任务,增强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第三,撤地设市将有助于增强宣城的体制优势和开放优势,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和芜宣高速公路即将建成,将进一步凸现宣城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第四,随着邓小平理论深入人心,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奋,加快发展的意识大为增强。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牢牢抓住新世纪之初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更大的步伐。
今后5年宣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好地弘扬“三自三争”的宣城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着力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经济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把宣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市场体制较为完善、开放优势比较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社会文明进步、初具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型工贸旅游城市。
今后5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基本具备,皖东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地位初步确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人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要把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全市上下同心同德,致力于完成下列主要任务: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从经济总量小、结构层次低这个基本的市情出发,突出发展工业,调整优化农业,加速发展服务业,振兴县域经济,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开创出速度和效益、数量和质量相统一的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之路。
加速工业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是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抓紧实施一批大的工业项目,为宣城工业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集中力量培育农业机械和机械配套件产业,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更好地带动全市工业的增长;同时,坚持围绕农业办工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尽快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要充分挖掘潜力,力争在新医药、新材料、生物农药和环保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上有较大的突破。要注意运用信息技术,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优势企业加快低成本扩张,着力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事关全局。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优质粮油、高效经济作物、畜牧水产业和经济林果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尽快形成比较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优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步伐,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农产品储藏、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运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合理集聚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以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为突破口,大力振兴服务业。依托苏浙沪大市场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建设区域性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合理布局和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商贸集团,积极推行现代商贸流通经营方式,把我市建设成为面向苏浙沪发达地区、内接中部腹地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市地处黄山、太湖两个世界级旅游区过渡地带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的资源优势,加大规划、宣传与组织引导力度,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奇特景观、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旅游,使宣城的特色旅游与太湖、“两山一湖’,旅游融为一体。同时,大力开发新兴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撤地设市后,市本级要集中精力发展城市经济,以加速工业化为中心,着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牵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尽快形成以机械、高新技术、商贸、旅游四大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同时,努力适应撤地设市后工作内容的变化,加强对县市工作的分类指导,使县域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各县市区都要注重对自身比较优势的研究,努力培育特色产业,以形成产业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局面。宣州区要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配套的第三产业,提升机械、轻纺工业和郊区农业水平,建成全市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宁国市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基地建设,逐步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比较集中、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郎溪县要重点突出农产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加工,积极发展“三高”创汇农业,提高精细化工水平;广德县要着重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调整壮大机械工业;径县要突出发展造纸工业,提升机电、丝织工业和旅游业的水平;绩溪县要加快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的产业化步伐,重点建设茧丝绸基地和开发徽文化旅游;族德县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加快药用包装材料和电子工业的发展。
加速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要从我市科技开发能力不强的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加大科技投人,切实在产学研结合上狠下功夫,加快大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并认真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产品。要下功夫解决目前人才匾乏的问题,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营造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不断发展壮大高素质人才队伍。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市重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档次明显提高。
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千方百计多争取投人。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抓紧实施水阳江和青弋江综合治理,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力争早日解决宣城水患问题。
抓紧芜宣高速公路宣城段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过境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等级,抓好内河重点港口的改建扩建和河道的疏浚拓宽,加快形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在自动化通信网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加快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步伐,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改造城乡电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严格执行水、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的法律,下功夫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二)抓住撤地设市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择优培育中心城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坚持走产业兴市的路子,加快构筑中等城市基本框架。要把产业的发展与新区开发结合起来,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一是加快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建好飞彩工业园、民营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使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市区工业的主要增长点。二是抓好九洲商贸区建设。依托九洲、宣州、建材三大市场形成九洲大商城,与周边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连点成片,形成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规模较大的市场群体。三是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开发“中国鳄鱼湖”、“江南诗山”等特色旅游风景区,初步奠定“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格局。
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市政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树立“经营城市”观念,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尽快拉开市区道路框架,全面改善城市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要强化规划意识,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市容、交通、治安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协调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的社会化、规范化、法制化。
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首先要抓好县市城区建设,扩大城区规模,完善整体功能,增强经济实力和集聚能力。其次,各地要选择几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中心城镇来培育,从繁荣经济人手,把小城镇建设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三)牢牢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要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综合配套、规范完善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快体制创新步伐,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形成私营个体经济在县域经济唱主角的局面。要坚定不移地把私营个体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来抓,大力营造放胆放手放开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环境,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私营个体经济在县域经济总量中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额。要实行市场和产业的互相带动,引导私营企业走股份制改造,联合重组、资本经营的扩张之路,加快民间资本原始积累。
以深化企业改革为重点,加快各项改革步伐。尽快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积极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和管理层持股与期股奖励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公退民进”战略,加速企业购并步伐。放开搞活国有、集体小企业,鼓励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和重组,盘活有效资产。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抓好乡镇财政解困工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金融机构为宣城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要积极支持金融体制改革,帮助金融机构提高资金运行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积极稳妥地搞好机构改革,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经济运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强化投资环境建设,积极主动与国际惯例接轨,大力推行“一站式”服务,着力创造开放的环境优势。改进招商引资方法、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效果。坚持大、中、小项目齐上,一、二、三产业并举,在抓好工业招商引资的同时,争取商贸、旅游、农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领域利用外资有较大突破。抓住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努力吸引有一定技术含量、市场前景较好、牵引力大的项目和企业到宣城落户。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增强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抓住我国加入WTO的机遇,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传统名优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着力培育机电、纺织、农产品加工等出口创汇龙头行业,建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出口产品生产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拓西部市场,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强与苏浙沪经济合作与交流,尽快使宣城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四)高度重视群众利益,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要从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高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拓展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就业机制。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调整收人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坚持增收和减负并重,千方百计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尽快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覆盖到城镇全体劳动者,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重点保障社会特殊群体与特困家庭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继续做好扶贫工作,有效防止返贫,实现稳定脱贫。
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切实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扎实推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和农民医疗保健制度,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鼓励发展大众文化,普及科技知识,引导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不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着力提高计划生育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五)切实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使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法制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必须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大依法治市力度。
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工作。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继续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和对台政策,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充分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
切实加强法制建设。继续深人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政府机关都要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切实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积极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全面落实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执法和司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要注意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层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着力解决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理顺群众的思想情绪,尤其要积极稳妥地处置好群体性事件,防止矛盾激化。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特别是暴力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邪教、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大力支持军队建设,继续做好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六)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向深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科普宣传,增强人们识别和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伪科学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办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积极发展教育、文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依法保障对教育的投人,巩固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教育,提升职业教育,调整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鼓励民办教育,搞好教育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市劳动者的素质。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发掘和重振地方特色文艺,继续办好“宣州之声”,积极发展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全面繁荣文艺事业。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增加对重要新闻媒体和公益文化事业的投人,抓好报纸、广播、影视等新闻宣传和文化载体建设,加强农村广播、影视、文化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文明城市的着力点放在优化环境、提高人的素质上,并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合理设计载体,巩固“四个延伸”、“三个覆盖”的成果,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实现良性循环。以行风建设为重点,狠抓典型示范、推广规范、强化监督三个环节,掀起创建文明行业高潮。继续抓好创建安全文明小区、文明单位和军民、警民共建活动。
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握其对党的建设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要求,努力开创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今后5年,我市党的建设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认真落实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始终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理论武装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有新的提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工作扎实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有新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整顿工作继续深化,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有新的增强;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新的改善,从而使我市党的组织更加坚强、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保证。
(一)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基本前提。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锻炼上下功夫,在用好用活理论的基本原理,并立足新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上下功夫,着眼于研究和解决宣城改革和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能力。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坚决改变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精神状态,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必须指出,有少数党员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足、缺乏信心,以致意志衰退、精神萎靡,这是相当危险的。这种状况,应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尤其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论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县市区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使他们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积极工作。
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理论学习的经验,坚持和健全各级党组(党委)学习中心组和各级党政机关理论学习制度,完善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考试考核制度。从2001年起,对新拟任县处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要进行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未能获得证书的,不能任新职。要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有计划地轮训党员干部。
(二)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保证。要严格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目前,我市干部队伍存在着“老化”现象,不抓紧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各级党委特别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问题,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同时,要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注意合理使用各个年龄段的优秀干部,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增强整体功能。
要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充分走群众路线,扩大采取“双推双考”办法的范围,完善任前公示制,拓宽群众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渠道。加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力度,积极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内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完善干部考核制度,认真实施考核使用干部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克服考核失真现象。进一步抓好干部交流工作,使干部交流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特别是抓好党政“一把手”和关键部门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要着力解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问题,及时果断地调整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要更好地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他们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领导班子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搞好党内团结和监督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健全决策的民主科学程序,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内监督制度,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进一步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维护农村稳定来进行。继续深人开展“三级创建”活动,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好配强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大力推进乡村干部素质教育,不断增强乡村干部的群众路线观念、实事求是观念、党性政策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改革发展观念,提高带领群众建设两个文明的本领。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与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要重视做好亏损企业、困难企业党的工作。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建立和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要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改进和加强。
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改进和改善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要采取有效办法,把流动党员纳人党组织管理渠道。
(三)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体现和关键所在。要体现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此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好落实。
从总体上说,我们的党群、干群关系是好的。同时必须看到,当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两股歪风对党的肌体危害很大,它败坏党风,损害党的形象,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必须坚决予以消除。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特权,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更不能瞒上欺下,弄虚作假。要牢固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不断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良好愿望同科学态度、实干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对下负责同对上负责结合起来,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抓好落实;要坚持深人实际、深人基层、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关系全局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紧迫问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撤地设市后,市直机关的行政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指导、督促、协调为主,转向决策、部署、实施为主。对此,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要从转变观念、改变思维方式人手,深人调查研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切实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热心服务基层,以充分发挥市直机关的职能作用。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能否把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影响着“三个代表”要求的实现。各级党组织务必旗帜鲜明,态度坚定。要围绕增强党性、拒腐防变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构筑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工作机制,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探索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配套制度,通过坚持、完善和创新制度,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对腐败分子坚决严惩,绝不手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地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监督,切实管好分管地区、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肩负重大责任,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关心纪检监察机关的队伍建设,坚决支持他们认真履行职责,正常开展工作。只要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清正廉洁、纪律严明、团结奋斗,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同志们!宣城自古为上州大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仅仅建区20年,已结出两个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而今,撤地设市又揭开了建设宣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宏伟画卷!在这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开端,我们的使命更加光荣而艰巨,我们的事业更加任重而道远,我们的前程更加灿烂而辉煌!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韧不拔、开拓创新,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宣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