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三次代表大会。
第三次党代会会议概况
2011年9月6日—9日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二届市委工作报告、市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了新一届市委和市纪委以及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的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宣城跨越崛起新局面。
高登榜在中共宣城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加快发展 加速转型 奋力开创宣城跨越崛起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9月7日)
高登榜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宣城市第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宣城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开创宣城跨越崛起新局面。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市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立足在全省奋力崛起中争先进位,坚持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和“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真抓实干,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回顾五年来的奋斗,我们深深感到,全市最为深刻的变化是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进一步提升,最为直观的变化是城乡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最为可喜的变化是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最为珍贵的变化是政通人和的政治生态环境进一步形成。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加速跨越崛起不动摇。针对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政策,坚定不移扩投入、抓平台、调结构、促转型,经济保持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处于全省前列,生产总值从243亿元增加到526亿元,连跨3个百亿关,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了3000美元的标志性平台;财政收入从21亿元增加到85亿元,翻了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32亿元增加到730亿元,增长4.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41元,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51元,翻了一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农业产业化水平居全省前列,服务业提速提效。市本级发展加快,国投宣城电厂、宣城海螺水泥等一批重点项目投产,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光电等主导产业,实力逐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快速壮大,在全省综合考评和分类考核中处于领先水平;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整体环境质量良好,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最优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投融资和林业、文化、卫生等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承载平台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突破,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相继开工或竣工,公路、水运交通建设五年投资60多亿元,是“十五”的近两倍,合福铁路宣城段开工建设,水利、电力、通信等建设持续增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五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城区面积扩大到43平方公里,建成一批城市主干道、广场和绿化、亮化工程,实施敬亭山改造、宛溪河综合整治,启动扬子鳄湖景区建设,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不懈怠。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突出抓好城乡居民收入、就业、住房、低保、医保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2007年以来,各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50多亿元,受益城乡居民260多万人。积极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电、计生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政协职能不断强化,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作用进一步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有效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依法治市工作和“平安宣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形成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双拥、国防动员、老干部和民族宗教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稳定,团结和谐的局面不断巩固。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优化政治生态、抓好党的建设不放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扎实开展,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确立“干部从干事中来、到干事中去”的用人导向,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逐步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评体系基本建立。县乡党委换届圆满完成,干部教育培训和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党建创新不断深入,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巩固。认真开展查治“六症”、民主考评百名科长、网络政民互动、千名干部下基层等活动,干部作风明显改进,机关效能得到提高。党风党纪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权力运行制度逐步规范,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查处,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五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合作,集中力量完成了一些重要活动和重大任务,工作中创出不少特色和亮点,县市区和市直多项工作在全国、全省获得先进、受到表彰。圆满完成奥运火炬在宣传递任务,成功举办“欢乐中国行”和“江淮情”在宣演出活动,精心组织“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宣纸、宣笔、徽墨制作技艺和皖南花鼓戏列入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宣城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涌现出宁国“8·17”英雄群体和全国道德模范王直等一批先进典型,民主考评百名科长、网络政民互动、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等做法和经验,被《人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宣传报道,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发展振奋人心。这是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历届领导班子工作基础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二届市委,向所有为宣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实践,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市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地方只要思路对,敢作为,善作为,完全可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干事创业中凝聚共识,不断探索具有宣城特色的发展之路;必须牢牢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举措,破除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地融入苏浙沪,接轨长三角;必须牢牢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根本,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使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改善上;必须牢牢抓住维护稳定这个基础,用群众工作统筹社会管理,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必须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形成全市上下共谋发展的合力。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欠发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本级带动能力还较弱,发展软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社会保障等民生压力仍然较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发展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着观念不新、精神不振、作风不实、效率不高等问题,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对宣城发展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
今后五年,既是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综合分析形势,宏观政策环境总体有利,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从我们自身来看,经过多年来的加快发展,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持续投入的累积效应加速释放,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区位、生态、文化、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宣城,争当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先遣队和排头兵,争创承接产业转移、“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和谐发展的先行区,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也必须看到,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较多,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们正面临加快发展与加速转型的双重压力,肩负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取决于紧要几步、关键几年。“十二五”对我市至关重要,是大有可为的时期,抓住并用好机遇,就能赢得主动,加速跨越;错失良机,就会掉队落伍,拉大差距。宣城是安徽唯一与苏浙两省交界的市,有着良好的区位,在这个地方工作,干好是应该的,干不好是不可原谅的。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对上级的期望和群众的期待,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埋头苦干、奋起直追。
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加速转型为主线,以跨越崛起、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建设皖江示范区先行区为抓手,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战“十二五”,着力建设创新宣城、文化宣城、秀美宣城、和谐宣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翻番,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到2015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建设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最根本的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速度与质量、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富民与强市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
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发展不足是我市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面对区域竞争的激烈态势,亦步亦趋只会更加落后,跨越赶超才能加速崛起,必须尽快做大经济总量,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坚持转型发展。加快转型是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我市产业层次低的现状,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以增量推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进一步强化开放合作意识,充分发挥皖江示范区平台作用,全面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良好是宣城宝贵的财富。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路。
坚持和谐发展。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只争朝夕,扎实工作,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全面完成今后五年的任务,要把握全局,重点突破,努力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一)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抓住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是宣城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
加快承接平台建设。按照整体规划、体现特色、分期实施、有序开发的原则,以13个省级开发区为依托,用好先行先试权,着力抓好园区扩容、升级、提质,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定位,提高承载能力,使开发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一区多园”格局,尽快做大经济体量,提升产业层次,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当前,要集中力量推进市示范园区15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着力在大项目承接、新兴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区域。各地要积极探索合作共建园区建设的路子,扩大共建范围,深化共建机制,促进“飞地经济”发展。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根据产业转移新趋势和要素资源新变化,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集群式、产业链招商,突出集约用地、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科技含量和环保要求,着力高端承接,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综合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要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招商活动,优化招商引资结构。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是我市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关键。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并举,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组织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面向长三角的新型制造业基地。立足现有基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医药化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支持方向和我市现有条件,将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装备制造等作为培育重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率先取得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优势。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发展旅游业,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和促销力度,拓展文化、生态、红色旅游,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和打造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和综合物流园区,推进各类专业市场建设,积极促进金融、保险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商贸流通、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和家政、养老、社区服务等新兴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壮大县域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各地要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坚持项目支撑、园区承载、集群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快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产业支柱,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经济板块,健全完善县域经济考评机制,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巩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省不断进位升级。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强化环境监管,落实各项节能减排任务,突出抓好重点区域、行业、企业污染整治和节能改造,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努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之路。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农村。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竹业、茶叶、烟叶等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突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核心环节,扶优扶强一批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尽快形成若干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打响“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地域品牌,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加大“三农”投入支持力度,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水阳江开卡、城市防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牵动性、民生性水利工程,增强水利保障能力。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力度,认真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采取综合措施,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格局。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把握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力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纽带、重点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围绕建设苏浙皖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各类专项规划,健全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制度,加大公众参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完善主城区功能,加快老城区和四个新片区建设,统筹规划市区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宜居宜业内涵。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的保护开发利用,在城市出入口和重要景观轴,规划引导建设徽派建筑,继续抓好“一山一河一湖”建设,凸显“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城市风貌,形成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国家级园林城市。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以数字化城管为平台,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市区两级管理体制,从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推进市区一体化进程,发挥整体区域优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进城农民市民化的激励机制,促进城市人口集聚。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建设中小城市为目标,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结合开展扩权强镇试点,选择一些基础好、潜力大、有特色的中心镇集中力量加以培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增长点。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完善网络、构建枢纽的原则,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内河航运,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升级,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国投宣城电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深化农村电网改造。加快网络通信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
(五)加快机制体制创新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要着眼强化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努力增添发展新动力。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社会功能定位,实行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镇机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培育引进更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的投入。强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坚持非禁即准、平等待遇原则,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着力营造平等竞争的法治、政策和市场环境。
在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中,既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和决心,又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协调性和成果的普惠性,兼顾好各方面利益关系,确保改革有序平稳推进。
(六)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惠及于民,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继续以实施民生工程为载体,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突出富民导向,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真正使发展造福于民、致富于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扩面提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慈善事业,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落实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深化人口和计生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体育、广播电视等事业,建成市奥体公园。重视和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发挥我市四级群众工作网络作用,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落实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区服务,夯实基层基础。深入开展“平安宣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加快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建设文化宣城。
大力提升全市人民文明素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地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切实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积极繁荣文化事业。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传承和创新宣城地域文化,积极扶持皖南花鼓戏、徽剧、皮影戏等地方特色剧种和民俗文化,重视保护和开发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档案馆和宣城大剧院等工程。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宣城日报、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组建工作,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培育市场主体引领发展。以文房四宝产业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扶持,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尽快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重要产业。
(八)加快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工作,不断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全面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完善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扎实开展“六五”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市进程。进一步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干部。从总体上看,我市党员干部队伍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防止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一定要时刻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跨越崛起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着力解放思想,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坚持把理论武装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面对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繁重任务,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摒弃自满安逸的保守思想、狭隘封闭的思维定势、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墨守成规的陈旧观念,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争创一流的志气,做到只要有利于宣城发展的事情,大胆试、大胆闯,出新招、求实效,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开明的理念,突破束缚,抢占先机,以新的思想解放引领新的发展。
(二)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环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优良的干事创业环境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用正确的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干部勤勉敬业、干净干事,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增加干部选任工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比例。进一步完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优胜劣汰,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要突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以宽松的政策、宽厚的心态、宽容的精神理解干事创业者,把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同信任干部、激励干部结合起来,形成支持干事者、鼓励创业者、宽容失误者、追究诬告者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统筹推进以专业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敢为事业用人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三)着力完善惩防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深入开展党纪国法、廉洁自律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紧紧抓住重大项目审批、政策制定、行政执法等重点,突出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加快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全市党员干部都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以良好形象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
(四)着力增强群众观念,加强作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坚持不懈地狠抓作风建设,着力深化民主考评百名科长、网络政民互动等活动,加大治理机关“庸、懒、散”等不良行为,从严问责“不作为”、“乱作为”,努力在推动工作落实中改进作风。健全服务群众和联系群众制度,推进干部下基层活动长效化,不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各级干部都要牢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五)着力创先争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不断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完善“三级联创”、城乡结对共建、为民全程服务、双向承诺等好做法好经验,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健全和落实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管理、经费、待遇等方面关心支持基层干部,为基层党建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完善各级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真正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同志们!撤地设市十年来,我们历经了第一个五年打基础、求实效,第二个五年加速度、提水平,现在正进入促转型、上台阶的新阶段。我们的使命无比光荣,宣城的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励精图治,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奋力谱写宣城科学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