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
来源:中共宣城市委网站 作者: 发表时间:09-08 11:29

中共宣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闭幕式。

宣城市第二次党代会会议概况

2006年9月13至16日召开。大会选举出中共宣城市第二届委员会、新一届中共宣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宣城市出席中共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审议通过了中共宣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和中共宣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方宁在中共宣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决战“十一五” 建设新宣城

为在全省奋力崛起中争先进位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6年9月14日)

方宁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宣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宣城市第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宣城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动员全市

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奋力开创我市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

一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按照“打基础、求实效”的要求,着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圆满完成了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使宣城进人了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活力增强、后劲充足的良好局面,展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美好前景。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人均达到1193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翻了一番,由全省第14位上升到第11位。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显现,初步形成以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46家增加到434家,工业增加值增长近2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占农业的比重明显上升,家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占全省总数的六分之一,培育了2个国家级、36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和收人分别增长1.3倍和1.6倍,我市已成为在苏浙沪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已成为全市经济的主体。强化了县域经济的基础地位,营造出促进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县域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总体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企业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深化了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索进行了乡镇领导体制改革,新的领导体制运行状况良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试点县市数量居全省第一。政府机构和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县两级建立完善了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全面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先后集中开展了整治经济发展环境、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与苏浙沪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以“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对接取得重大进展。招商引资名列全省前列,累计利用外资2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150亿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40%,总额翻了两番,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6.2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7倍,是宣城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实施项目最多的时期。公路“九路八桥”、县乡公路通达工程、宣杭铁路复线、港口湾水库、马山埠闸、双桥闸、宣城50万伏变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城乡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大为改善。调整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市区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扩大7.3平方公里,建成了一批城市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加强了城市管理,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农村区划调整,乡镇由170个减少到85个,村由1606个减少到794个。县城、中心镇建设取得新成效,市域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由21.6%上升到34.7%,由全省的第13位上升到第10位。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1%和6.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翻了一番。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增加59%和86%。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教育、旅游、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形成。认真实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8.23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6万人。扩大了城镇养老、医疗和失业等保险的覆盖面,实现了“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农村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工资性纯收人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接近40%。扶贫帮困机制不断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4万人。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推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显现。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产学研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推进了中小学教育六项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教育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持续扩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振兴了以皖南花鼓戏为代表的地方文艺,申报获得“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称号,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和第11届全国百优小品大赛。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自办节目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抗击非典和禽流感防治工作,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新的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综合改革中不断进步,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富有成效,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建设得到加强,成立了民盟宣城市委员会,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进步,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四五”普法通过省考评验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率先开展平安创建活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了社会稳定。宣传思想工作紧紧围绕主旋律,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积极在全社会倡导基本道德规范,推进诚信宣城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4个县市先后获得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4个单位获得首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4个集镇获得首届全国文明集镇称号,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认真组织党的十六大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进一步加强,组织县级干部理论学习测试和科级干部提任县处级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资格考试,促进了干部的理论学习。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完善“三级联创”机制,推进了“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切实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职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了机关党的建设工作,社区、企业和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在探索中积累了新经验。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精心组织开展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发展令人鼓舞,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宣城市第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实践,使我们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

第一,必须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思路决定出路,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思路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我们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研究,深化对市情的认识,确立了经济工作三条,指导方针,这就是:强力推进宣城经济融人苏浙沪经济圈,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这三条指导方针,对我市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定位,指明我市经济应该进入的经济区域,同时明确了我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所有制的主体形式。实践证明,这三条指导方针,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宣城实际的正确方针,是宣城的特色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二,必须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我们不断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明显增强。在撤地设市之初,我们面临很多困难,但毅然决然地组织了企业改制攻坚战,基本实现了公有资本从一般性领域和竞争性行业退出。为解决乡镇“班子分设、分工重叠”的弊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以“主官合一、减少副职”为核心内容的领导体制改革,理顺了乡镇领导体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才能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必须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我们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社会公平,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高耗林业资源的项目,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了社会安定团结。实践证明,只有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第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经济建设是中心,党的领导是核心。各级党委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从实际出发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亚大事务的综合协调.从而营造出气顺、劲足、心齐、人和的工作局面,营造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浓厚氛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市区带动能力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生活比校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工作不落实、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尚未根治,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党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加以解决。

二、决战“十一五”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是市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正确判断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从宣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推进跨越式发展。

决战“十一五”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工作三条指导方针,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在全省奋力崛起中争先进位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决战“十一五”的奋斗目标是:

——建设实力宣城。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5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400美元;财政收人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长,突破45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多,突破1000亿元;进出口总额翻一番,达到4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分别增长10%和8%,达到13000元和4600元。全市经济总量进人全省中等以上行列,人均达到全省上游水平。

——建设活力宣城。全社会思想观念更加解放,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有新的提高,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建设魅力宣城。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中等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城市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明显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充分体现,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

——建设和谐宣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平安宣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更加有效,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上述目标符合我市市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经过撤地设市以来的莫基蓄势,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基本形成,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特征已经显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条件。从宏观大势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走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不会改变,沿海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的态势不会改变。这对于我们这个有着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较为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来说,是一次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和我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深人实施,我市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条件。我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符合国家“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宏观政策导向,与我省“861”行动计划紧密衔接,有利于我们壮大优势产业、加强薄弱环节。只要我们能够敏锐地发现机遇、准确地把握机遇、及时地拼抢机遇,就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今后几年,我们必须以创新的思维、超常的举措,三步并做两步走,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并最终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上下务必充分认识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去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推进跨越式发展,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三、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

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关键是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取得大突破。为此,全市上下要努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实现与苏浙沪经济一体化,争当我省东向发展排头兵

推进思想观念的深入融合。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共产党员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苏浙沪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永不停滞、敢于争先的奋进精神,坚决冲破一切影响发展的思想束缚,努力做到讲发展、不争论,干事业、不折腾,只谋事、不谋人,开拓创新,争先进位。要着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新活力。要敢于和善于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处理具体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对有利于宣城发展的事,要创造一切条件,努力办成,决不能作茧自缚、推诿扯皮,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争取皖赣铁路复线建设,建设宣南铜、宁宣杭、扬绩、芜雁高速公路,积极做好徐福高速宣城段前期工作,改造提高通往苏浙的省道和县乡公路,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整治芜申运河水阳江航道,扩建海棠湾港,打通宣城到南京禄口机场的快速通道,构建与苏浙沪一休化的快速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通信、电力、水利等墓础设施建设,完善宽带通信网络、电力供应体系和水利支撑体系。悉心研究苏浙沪发展经济的经验,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等方面与苏浙沪对接,使宣城成为“服务优、效率高、成本低”的投资宝地。

加快与苏浙沪产业对接。继续把面向苏浙沪的招商引资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并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水平,努力实现大规模、高层次地承接苏浙沪的资本和产业转移,确保“十一五”累计利用省外资金300亿元以上,力争累计利用外资5亿美元。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适应苏浙沪市场需求的产业和产品,更加积极地开拓苏浙沪市场,努力把宣城打造成苏浙沪的工业品配套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后花园,加快形成与苏浙沪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

(二)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扎实抓好项目建设。强化“抓工业必须抓投入、抓投入必须抓项目”的意识,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引进储备一批”的要求,确保每年都有一批新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形成项目建设梯度推进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积极运作新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带动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宣城海螺水 泥、宣城电厂等在建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地做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规划修编,提高水电、道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平,切实搞好产业布局和定位,促进企业合理集聚、配套协作,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承载力。在国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要认真研究土地、资金等问题,努力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坚持水平领先,科学定位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关联度大、聚集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尽快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基地。

努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把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五大产业做大做强,建成全国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耐磨材料生产基地、药用包装材料生产签地、农用化工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加强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突出发展效益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优质粮油、特经作物、畜牧养殖、经济林果、特种水产,不断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家禽产品和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优质粮油、茶叶、果蔬、苗木花卉、烟叶生产基地,形成以南漪湖为中心的50万亩生态水产养殖区;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创汇农产品;大力实施“552”强龙工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各地要坚持走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路子,突出环境建设、项目建设、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把农民的持续增收建立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尽快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制定和严格实施乡村建设规划,推行以“三清、四改、一推”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培养新型农民,推进民主管理。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切实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十一五”要着力抓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使试点村镇率先实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得到新提高、乡风民俗展示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四)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提升壮大服务业

积极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和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主动与周边旅游城市合作建设无障碍旅游区,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打响“徽文化”、“文房四宝”、“红色经典景区”、“太极洞”、“恩龙山庄”、“扬子鳄”等品牌,尽快使宣城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着力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培育特色专业市场,把宣城建成承东启西的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作用,支持市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争取设立城市商业银行,探索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扶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保障我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五)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努力壮大民营经济

坚决摒弃一切妨碍人们创业致富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大力营造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氛围,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内在发展能量,兴起全民创业的热潮。积极为全民创业提供金融援助、产业指导、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全市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

切实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做到对民营企业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设路标、不设障碍。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对民营资本开放,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我市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探索和推进在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引进民间投资。引导民营企业抓好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六)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新修编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全面改造老城区,加快新区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市区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5万人。在建的市政重点工程,要加快工程进度,尽快完工。抓紧开工建设东门跨铁路立交桥、环城大道延伸路段和城市防洪工程,尽快建成一批市政重点基础设施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高标准建设鳄鱼湖风景区、敬亭山风景区和水阳江滨河景区,整治宛溪河,形成“一山一湖一河”相连接的城市景观系统框架,提高城市品位。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筹资策略,创造条件将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市政公益事业项目推向市场。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心镇的建设,逐步扩大规模,增强集聚功能。坚持规划、建设与管理并重,创新城镇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切实做好人才工作

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自主创新,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带动我市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完成市职业技术学院新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切实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建设,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宣城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八)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进管理方式,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巩固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成果,以改善产权结构、健全治理结构为重点,不断完善改制企业的内在机制,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主营业务上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分类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引进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全面推行以“一个转变、三个建立和一个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宣城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宣城,推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以发展促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拓展更大的就业空间。加强就业扶助体系建设,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引导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增强就业本领。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市统筹,增强统筹调剂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

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有效遏制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事故发生。

(二)切实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之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山体、河床等自然风貌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实施好水阳江、青弋江、南漪湖等河湖水系整治工程,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凸现宣城的生态环境优势。

(三)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目标,广泛深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创建工作水平。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努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建成市广电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儿活动中心,完善城乡文化网络,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繁荣以皖南花鼓戏为代表的地方文艺,不断扩大“徽文化”和“文房四宝文化”影响,建设文化大市,打造文化名城。

(四)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加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审判和检察工作的领导,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努力形成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持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完成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一,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必须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继续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特别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与基本要求,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和改进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活动,提高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完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激发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要创新干部培训方法、提高干部培训质量,着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着力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成果,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第二,着眼于提高执政能力,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核心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和增强团结为重点,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严格遵守干部选拔任用的规定和程序,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办法,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努力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的生动局面。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要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第三,着眼于巩固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围绕“树立公仆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这一主题,改进机关党建工作,树立机关良好形象。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新经济、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继续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探索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及时整顿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党组织,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

第四,着眼于改进执政方式,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把方向、抓大事、出思路,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形成各方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持协调高效运转,增强整体合力。完善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切实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第五,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人开展反腐败斗争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模范地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贵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合力。加弧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全市广大党员要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脚踏实地地为实现新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不负全市人民的切望重托。

同志们,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战“十一五”、建设新宣城,在全省奋力崛起中争先进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新征途上,全市上下不断维护和加强团结,倍加珍惜气顺、劲足、心齐、人和的工作局面,

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宣城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