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关于促进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民革宣城市委会
2、关于南漪湖生态保护工作的建议
………………………民建宣城市总支
3、关于加快宣城城市交通支路网建设的提案
………………………潘荣强 章丰年
4、保护文房四宝产业健康发展
………………………黄太海等10名委员
案由:关于促进我市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民革宣城市委会
发布日期:2016年元月
内容:
我市是中国文房四宝城,也是文化资源大市。仅就文物遗迹而言,我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人类非遗保护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4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1个。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部署后,我市抢抓政策机遇,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市文旅产业在深度融合发展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
(一)资源整合不够。缺乏文旅专项规划和管理,各部门协调不够,文旅建设布局零散、规划不一。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文旅路线缺乏创意,紧密度不高、深入度不够,缺乏市场冲击力,效应发挥不尽如人意,制约了文旅产业的提质增效。
(二)特色挖掘不够。文旅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景区(点)内涵挖掘不深,特色不够鲜明。导游词过于肤浅,缺乏抓住人心的内容。文旅产品缺少文化元素,文旅纪念品创意设计无新意,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三)资金投入不够。民俗文化、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不足,历史文化没能充分挖掘、整理。部分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一部分景点、农家乐餐饮质量不高、上厕难,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
(四)推介力度不够。文化底蕴挖掘不深,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宣传推介上,缺乏全方位、多角度,没能形成宣传声势,文旅品牌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狭窄。
(五)人才保障不够。文旅专业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优,严重制约产业融合发展。人才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无法营造“留人 更留心”的人才工作氛围。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管理策划人才和专业导游人员,影响了文旅产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六)经济贡献不够。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38.1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5.1%,远低于同属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的黄山(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354.4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69.8%)和池州(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21.9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83.7%)。
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只会使旅游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伴随着现代旅游业步入“大产业、大融合、大发展”新常态时代,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正处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的关键期。因此,我市要把文旅产业互动融合、深度融合作为“十三五”时期的重点,紧抓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深挖文旅资源,推进深度融合,打造竞争新优势,早日把我市建成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议如下:
第一,整合资源,共创共享。我市的文化具有着独特性和多元性,是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复制的独有文化。因此,要充分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依托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借助旅游丰富文化内涵。通过组建文旅产业联盟,搭建共享平台,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支持文旅企业调整策略、抱团取暖、融合发展。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整合特色文旅资源,形成鲜明地域特色,让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走出民间,走向大众,走向全国,促进文旅产业的联动发展和深度融合。
第二,突出特色,叫响品牌。只有凸显特色,才能构建新模式,打造新品牌,催生新业态。要进一步加大文旅资源开发力度,找准契合点,瞄准新方向,演绎“双面绣”,形成软实力,使“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越擦越亮。要把文化、旅游元素融入到城镇建设之中,与特色文化、特色农业、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相结合,与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相结合,打造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重要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集镇,推进特色旅游名县(市区)、名乡(镇街道)建设。要强化文旅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链接,培育工业之旅、生态之旅、休闲之旅等特色业态集聚区,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特色文旅向深层次、多领域延伸。要迎合游客需求,打造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演艺和影视精品,重点打造叫响全国的特色文旅品牌。重点旅游乡镇搭建“乡村大舞台”,展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
第三,统筹规划,精准定位。要以规划为引领,融入文化旅游元素,高标准谋划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突出优势和特色,谋划空间与布局,明确功能及定位,建立多种要素、资源配置、产业布局、重大基建、生态环保、空间拓展“六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编制系列综合或专项规划,架构科学合理的文旅产业规划体系。要把文旅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大文旅、大融合、大产业、大发展”格局。我市历史悠久,是一个有故事、有文化内涵的城市。要加大整合重组和深度开发力度,狠抓项目招商,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凸显我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在办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的同时,举办各类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节庆活动。要编排精品剧目,开发文旅产品,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媒介技术,融入我市独具特色的艺术元素,生动还原宣城故事,完美展现宣城文化内涵。要引导文旅企业创新理念,挖掘潜力,打造一批融参与性、知识性、运动性、体验性于一体的文旅项目,叫响一批符合游客需求的文旅产品。要打造一批收费低、环境优、品位高的餐厅和酒店,升级我市餐厅和酒店的服务档次和水平。
第四,政策支持,人才支撑。要强化机遇意识,抢抓政策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争取政策优惠和项目支持。要广开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助推文旅产业的新格局。要倾斜财力,安排足额的引导资金,支持文旅产业提档升级。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和境外资金加速流向文旅产业。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为支撑,以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旅产业投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要建立异地挂职制度,定期选派重点文旅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到周边文旅城市挂职锻炼,完善重点文旅乡镇领导干部选拔培养链。要探索建立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型、紧缺型文旅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各环节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力度,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
第五,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当前,我市最需要做的就是要对文旅产业进行深度研究和持续宣传,尽快形成全国的聚焦效应。利用平面媒体以及网站、微博等新媒体,营造宣传声势,深化推介效果;发动在外创业或务工的宣城籍人士,宣传宣城,推介宣城独特的文旅资源;加强与中央主流媒体的合作,定期邀请记者来宣采风;拍摄文旅形象片,选定文旅形象代言人,扩大我市文旅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要加快推进文房四宝以及地方知名特产、民俗工艺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化进程,使其成为宣传推介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平台。
案由:关于南漪湖生态保护工作的建议
提案人:民建宣城市总支
发布日期:2016年元月
内容:
作为皖南第一大湖。南漪湖是宣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水阳江、郎川河、新郎川河等多条重要河道的水利调蓄空间,承载着重要的水利与生态安全保障功能,是宣城天然生态屏障。同时,环南漪湖区域是宣城融入南京都市圈的“门户”地区。苏皖高铁、商杭与皖赣客运专线、宁宣杭高速等高等级交通通道都将经过环南漪湖区域,其区位价值不断提升。南漪湖对于宣城,就相当于巢湖对于合肥。
然而南漪湖生态却日益造受破坏。近年来,南漪湖水质达标率逐年降低,部分指标严重超标,水体呈现中轻度富营养化,湖泊容积总体减小,调蓄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原因主要有:
(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南漪湖补给水源新、老郎川河,以及无量溪河和桐汭河,接纳了广德、郎溪境内绝大多数工业废水,特别是化工、印染、电镀和PCB产业工业废水。近几年由于上述两县工业的较快发展,带入南漪湖的污染物也迅速增加,成为影响南漪湖水质的主要因素。同时,周边生活污水的排入,也是影响南漪湖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近年来,流域内畜禽养殖规模迅猛增长,小型养殖多而分散,污染防治措施难以落实。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导致南漪湖周边区域水质氮、磷指标超标严重,促使其水质加速下降和生态功能退化。
(三)与外界的水力联系减弱。郎川河中斗节制闸(进水闸)和北山河马山埠闸(出水闸),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南漪湖和上下游河道的天然水力联系,使其由天然调节变为人工调节,从半封闭水体几乎变为封闭水体,严重影响其内湖与外河(水阳江支流)水源交换调配,特别是枯水季节,对水质影响更大。
对南漪湖的保护开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还未等到经济发展起来,其水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退化到无法治理的地步,届时不仅治理资金难以保障,甚至“先污染、后治理”的机会都没有。
为更好遏制南漪湖水质量下降和生态退化的趋势,建议:
(一)强化规划引领作用。一是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承载力,科学制定开发利用规划。周边区域只允许发展污染小的配套产业,附加值高的商贸服务业及生态效益好的旅游业。二是合理控制产业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布局,严格落实水量使用和水质保护要求。合理确立集中式饮用水取水口位置,依法依规强化取水口保护。三是高标准同步建设规划区域内的环保基础设施。
(二)切实做好截污工作。一是不断改善新、老郎川河、破城河等重点入湖河流的水质。加快南漪湖流域内,特别是上游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淘汰涉水重污染行业,加强重点污染行业的治理和管控。加快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减少通过主要河流带入南漪湖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控制面源污染,加快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率;控制周边种植业、养殖业总量,改善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和布局,推广测土配方、节水农业、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等措施。三是严格控制和管理湖泊内的养殖,落实以水质和环境容量定规模的要求,实行科学养殖。
(三)实施生态修复与改善工程。一是开展南漪湖湖体和出入湖河道生态清淤,减少存量污染物。二是加强对沿湖四周、入湖河流等湿地的保护和培育力度,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三是强化对周边区域的植被保护和植树造林工作,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南漪湖区域整体的生态功能。
(四)统筹推进南漪湖污染综合治理。南漪湖的水质下降及污染成因既有工业的排放,又有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行政区域既涉及环湖的郎溪、宣州,还涉及上游的广德。因此,必须将南漪湖综合整治和环境改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坚持应急防控与长效治理并重,统筹推进南漪湖及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质改善和环境综合整治,为保护开发创造条件。
(五)加快南漪湖的开发建设。宣城已是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环南漪湖地区成为与南京都市圈对接的重点地区。建设南漪湖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不仅有利于南漪湖的生态保护,提升宣城和皖南的品位,更可以促使宣城成为我省、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休闲运动目的地城市。要重点发展养老养身、休闲度假、文化创意、都市农业、体育运动等产业。积极推动郎溪融入宣城主城区,带动沿湖洪林、沈村、新河、水阳、狸桥、东夏、毕桥等卫星城镇发展,实现宣城滨湖甚至环湖发展,做大做强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案由:关于加快宣城城市交通支路网建设的提案
提案人:潘荣强 章丰年
发布日期:2016年元月
内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统筹推进“六年并进、六城同创”,着力于打造建设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城区规划人口增至47.62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5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一城四片区”组团式布局。我们的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市路网不合理,城区交通体系不完善,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日益严重。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而且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推进城市建设,就是需要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改善城市布局,拓宽发展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载体,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根据《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几年我市城市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口也将日益增加,对城市道路交通的需求,会越来越迫切,现实道路难以承载城市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加快城市交通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宣城市目前的道路状况,市里面规划市区为“一城四片区”的主干道道路格局。近期建设虽在推进,然而,在短期内仍然不能解决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现状。因此,需要我们另辟蹊径。如果说“一城四片区”主干道是我们城市“主动脉”,那么城市支路网就是“血管”,只有全身血管畅通了才有活力,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城市支路入手,打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建设城市交通支路网。如此,不需要太大的投入也能缓解我市中心城区当前拥堵的交通状况。例如,本市锦城南路与鳌峰中路交叉口拥堵严重,我们可以把鳌峰新村小区道路打通,形成城市道路循环,畅通交通。像这样闭塞的“死路”在本市还很多,恕不列举。
“打通微循环”需要相关部门分析城市的结构和机理,分析当前城市的支路网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以《宣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深化和完善,为本市中心城区的城市支路网做一番规划,确定各支路的路名、起始点、红线宽度、道路路幅、道路长度和道路方程。借鉴国内外三、四线城市先进的道路网理念,与建筑环境景观相协调,逐年加以建设,形成通畅的微循环系统,优化城市道路网络,以尽快提升我市中心城区交通通行能力。
案由:保护文房四宝产业健康发展
提案人:黄太海等10名委员
发布日期:2016年元月
内容:
宣城古称宣州,地处皖南山区,人杰地灵,英才方物辈出,因盛产笔、墨、纸、砚而闻名天下。2004年9月,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宣城市“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光荣称号;2014年5月,又授予旌德县“中国宣砚之乡”特色区域称号。至此,文房四宝齐聚,宣城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文房四宝之城。
为了扶持文房四宝产业做大做强,宣城市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关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加强工作调研和基地建设,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然而与此同时,文房四宝产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事实:一是除红星宣纸集团外,其他“三宝”均为小而散、作坊式生产,难以形成整体战斗力,体式甚微;二是掠夺式开采资源,正步入历史上端砚、歙砚发展后尘,生命力渐弱;三是无序竞争,譬如宣砚石成功发现、宣砚技艺恢复刚刚取得进展,个别商人借宣石、景文石等概念鱼目混珠、混淆视听,混迹于宣砚市场,致使材质良莠不齐、价格天壤之别,误导广大消费者,导致宣砚资源的唯一性和完整性受到冲击和破坏。
为切实改变发展瓶颈,特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借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扶持文房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宣城市具体的文房四宝品牌建设战略,廓清概念、正源清流,提振文房四宝集群战斗力和影响力。
2、以院校、企业共建为平台,以政策优惠、资金扶持、项目支持为抓手,大力加强文房四宝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营销、宣传和一线生产员工,夯实人才基础,从而为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