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28日电 题:江河湖海共一色——长三角破立并举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
新华社记者胡洁菲
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在“不破行政隶属”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推动协同共进是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干部人才交流方式、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自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破”“立”并举,干事“一条心”、谋事“一盘棋”,正加速形成新发展格局。
制度创新加速推动协同发展
八个“万亿俱乐部”城市、四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5所“双一流”高校……岁末年终,盘点区域发展成绩单,长三角可圈可点。
“上海开放水平高、营商环境优,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这样的交流能让我们充分取长补短。”吴可人收获颇丰。
今年3月,作为47名跨省交流干部之一,吴可人从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来到青浦区区域发展办公室挂职任副主任。从西子湖边来到淀山湖畔,吴可人觉得,一流的成绩单来源于一流的制度创新,长三角的成绩既少不了政策红利辐射,也离不开敢破敢立的创业精神。
“就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大就是美’,所以要着力打破制度壁垒,推动更大范围、更多形式的合作交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这不仅能够拓展战略纵深、促进要素跨域流动,更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扩大区域市场容量。
将工厂设在周边城市、将产品研发和推介平台设在上海,如今这已经成为不少外资企业的新风尚。
作为进博会主会场所在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要战略叠加区,青浦区无疑有重要发言权。借助政策东风,青浦区已经形成了快递物流、绿色金融、软件信息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一条万亿级的“长三角数字干线”,串联起三省一市的发展。
多元力量绘就绿色经济新画卷
全球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各国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就生态基底而言,河网密布的长三角,如今正给出自己的独特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用公益信托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沿江村响应长江禁捕后,转吃“渔文化”,带动村民致富……在各类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共同富裕与绿色发展在长三角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当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舞台中央,他们贡献的资源、思路等就能带来独特的气场和能量。”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政府要学会转身,吸纳更多“事业合伙人”共同参与建设。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瞄准并购基金在推动长三角创新驱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作用,中美绿色基金自2016年以来投资规模已超30亿元;三峡集团除了积极参与元荡生态岸线贯通二期工程,还加快脚步推进青浦区田山庄项目,力争打造长三角乡村振兴“样板间”。
谱写“飞地经济”新篇章
春日,大片的茶园恍如碧绿的海洋;夏天,硕大的蓝莓果压弯了枝头;秋天,四处飘逸着稻谷的幽香;冬天,缤纷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作为上海市在安徽省宣城市的两块飞地,近年来白茅岭和军天湖农场搭乘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车,大力发展生态茶业、生态林业,既成为上海市民重要的“菜篮子”“果盘子”,也让当地居民“钱袋子”鼓了起来。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推动产业协同和分工,它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用地紧张,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说,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近年来,飞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在探索跨域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除了传统行政区划意义上的飞地,近年来,各类“产业飞地”在长三角的发展也是落子如飞、精彩纷呈,不少曾经栽种的“树木”,已然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产业飞地”,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近来“喜事”不断,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在这里,泥路变大道、洼地变高地,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竞相释放。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澎湃发展的长三角还将不断提高发展的耦合度和黏合性,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