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潮音唱大风
——2020年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综述
■记者 李菡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极不平凡的2020年,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征程上,在奋笔书写“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的历程中,我市“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迈出新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再拓新局。
听,这是从黄浦江到水阳江的澎湃潮音——全市新建亿元以上项目长三角占比达80.3%,在建项目到位长三角资金增长16.4%。
看,这是东向前行的如虹气势——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数连续4年居全省第1位;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90家、外商投资企业19家。
抢抓“一地六县”大机遇——
“一号工程”体现最强力度、最快
速度、最新成果
弹指一年间,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那是在带来惊喜与期盼的金色时节。
2020年10月19日至21日,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之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率队来我市专题调研,在宣召开“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座谈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调研之深,在宣城历史上前所未有。
省委书记李锦斌强调,着力打造在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山”理念转化样板区、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生态型产城融合先行区、一体化合作发展体制机制试验区、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省长李国英指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切实增强加快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星光不负赶路人。自2018年6月,我市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2年多来,宣城大步东向东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主旋律始终高昂。
这一次,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阶段,历史将“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的大机遇带给了宣城!
作为“一地六县”的重要组成和安徽主战场,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坚定信心、下定决心,以实干实绩回报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厚爱。
上下同欲者胜。
2020年10月22日,我市即召开“一地六县”工作推进专题会议。市委书记陶方启强调,着眼“高质量”,突出“一体化”,加快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
10月26日,市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作为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号工程”。
12月25日,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全力加快“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
以上率下者强。
“一号工程”,以最强力度推进。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高频次、大力度推进“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市委书记陶方启、市长孔晓宏多次赴郎溪、广德专题考察调研“一地六县”高质量发展工作。
“一号工程”,以最快速度铺展。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地六县”合作区规划建设部署要求,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推动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和郎溪、广德片区规划编制,谋划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
“一号工程”,以最新成果呈现。我市与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以及上海光明集团签署《共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合作、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谋划93个项目,总投资2378.2亿元。8月,郎溪县在“一地六县”中设立首个长三角区域交流合作服务中心。12月,广德市加快推进“一地六县”产业集中合作区广德片区建设暨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集中开工51个项目,总投资近80亿元。
融入长三角再开新局——
“一体化”彰显加速互动、互联互通、
共建共享格局
弹指一年间,在这幅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长卷上,我市挥毫泼墨写下加速互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精彩之笔。
这一年,宣城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11月,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同意宣城市成为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观察员城市。
我市加入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入列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和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这一年,我们的朋友越走越亲——
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上海市松江区签订《关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带等10个框架协议;
与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沪皖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共建合作框架协议;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在上海签约,共同推进劳动关系工作一体化发展,共同实施百万科创人才引进工程;《长三角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作备忘录》在我市签署……
这一年,在长三角的大舞台上,宣城频频亮相、出新出彩——
10月,第五届全球少年书画艺术大会总决赛期间,长三角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在宛陵湖畔隆重举办。“魅力上海”、“水韵江苏”、“风雅浙江”、“美好安徽”、“诗意宣城”5大展区,展示各类非遗项目60余个。
11月,我市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精心组织了包括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和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在内的110家企业近400位专业观众组成安徽省交易团宣城分团。
我市参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发布会,九市共同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的实施意见》等重磅政策。
12月,我市在上海召开宣城籍在沪优秀人才座谈会暨宣城市驻上海人才工作站授牌。20余名宣城籍在沪优秀人才代表齐聚一堂,表示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12月27日,2020年度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陶方启在松江主会场作交流发言,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四个深化对接”,奋力在科创走廊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宣城担当、展现宣城作为。
大江大河奔腾不息,合作共赢大潮涌动。
这是跨越时空的互联互通!
6月28日,合杭高铁开通运营,宣城向着长三角,一路飞驰!
11月20日,水阳江闸开通运营,打通了一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黄金通道。
11月28日,芜宣机场首次迎来“空中来客”,建成试飞。
芜黄高速宣城段全面施工,宣泾高速、宁国至安吉高速开工建设;宁杭高速二通道、宁宣高铁、宣镇城际铁路、宁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高铁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正在谋划或推进……
这是破壁行政区划的共建共享!
全域推行长三角“一网通办”,我市与上海市虹口区、无锡、常州、湖州、南京都市圈等签署医疗、人社、文旅、人才等合作协议。
我市发起成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联盟,推进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
现已建立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机制和失业保险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地区认证互认,“无障碍”转移。完善长三角区域各省(市)间的职称互认机制,为82名长三角地区人才办理异地职称确认。
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对标沪苏浙”标注新高度,“争当
排头兵”再创新业绩
弹指一年间,“对标沪苏浙”标注新高度,“争当排头兵”再创新业绩,宣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数据是有力明证——
202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6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50个,完成投资700亿元。
项目是鲜活注脚——
这一年,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宣城大数据产业园挂牌运营。
7月,承载着希望的宛陵科创城正式开园。现已申报成功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宣城),吸引科技企业、人才团队80余家(个)。
8月,G60科创走廊宣城(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项目落户临港松江。这是寄予了厚望的新热土,将依托上海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引导我市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
11月28日,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暨全省第十一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宣城分会场活动,在宣城高新区特种管阀产业园项目现场举行,集中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57.9亿元。
园区是生动写照——
宣城经开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30强中居15位;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实现市场交易额260亿元;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成为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宣城高新区新开工项目63个、投产项目38个。
产业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市建立产业链“链长制”,聚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十大特色产业,推进与长三角各城市产业融合发展,在长三角区域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
2020年,全市实施“千企升级”项目230个、“双百项目”24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户,创2017年以来新高。
创新为未来提供活水源头——
我市出台全面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宣城(上海)“科创飞地”建设。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80家,居全省第6位;累计招引落户高层次人才团队69家,引进各类高端人才240余人。
潮至千帆劲,猎猎驾长风。
“十四五”新征程开启,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发出新的动员令,切实抓住用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把握大势看宣城、站位全省看宣城、着眼未来看宣城,力争每年有突破、五年大提升,努力把发展机遇真正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交出“两个更大”宣城高分答卷。
2021,再出发!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1,再出发!我们的未来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