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坚持以“区块+”实现顺道加速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作者:张天培 发表时间:06-16 10:2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成员,安徽全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携手苏浙,扬皖所长,统筹推进五个“区块链接”,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合作,努力推进多链协同、集群发展,坚持以“区块+”实现顺道加速。

着力推动五个“区块链接”率先嵌入长三角产业链

加快与沪苏浙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等方面协同融合,借势提升安徽园区、城区、城市产业发展能级。一是积极推动“一地六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发展,先行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以“高”“新”“绿”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梯次推进核心区、起步区、联动区合作建设。二是深化“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聚焦规划协同、政策协同、项目协同、管理协同,积极搭建新型功能区专业化机构、市场化平台,推动毗邻地区产业布局一体化,协同打造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三是加快提升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发展水平,复制推广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模式,积极创新产业导入、股权合作、托管经营等共招、共建、共管、共享机制,通过市场化平台促进产业、项目、资本、品牌对接,做强做大首批18个合作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后备园区。四是全面开展城市间结对共建、城区间对口合作,重点围绕城市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城市管理联动等方面,推动实施一批产业协同互补、民生便利共享、交通互联互通的重大工程项目。

加快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

聚焦十大新兴产业和“个十百千”目标,运用好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双招双引”工作机制,高水平体系化组织开展“双招双引”活动。一是突出抓好产业链招商。围绕十大新兴产业产业链,建立10个由省政府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的新兴产业推进组,编制十大新兴产业规划和产业地图,明确主攻方向,强化靶向招引,系统研究产业支持政策,搭建重大新兴产业投资功能性平台,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二是开展企业总部招引专项行动。出台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各市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研发、采购、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密切关注十大新兴产业全球兼并重组动态,鼓励针对跨国企业战略性资产开展海外并购。三是支持行业商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商协会在政府联系、服务、招引市场主体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分产业建立与国家级行业协会、商会的战略合作关系,强化提供技术路线、开展要素组织等功能支撑。

深入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

围绕深度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大力锻长板、固底板、补短板。一是着力锻长板促强链。立足产业特色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聚焦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领域,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形成“群主”“链长”等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协同发展、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链。二是着力固底板促延链。持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面向新技术、适应新消费,大力开发适应长三角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新型产品和服务,支持申报一批“中华老字号”,认定一批“安徽老字号”,打造一批“安徽新字号”。积极探索线上经济、数字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三是着力补短板促补链。摸排十大新兴产业断链断供“风险点”。一方面练内功、强基础,推动关键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基础软件、产业技术基础突破和应用;另一方面两手准备、谋替代,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同准备份、降准备份机制,建立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提高重点产业链抗风险能力。

大力引导新兴产业加速集聚

坚持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因群施策,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产业发展新支柱,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一是实施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行动。立足我省现有新兴产业规模优势,依托合肥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以及铜陵新型结构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依托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对标全球标杆,力争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等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高水平规划建设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先进结构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机器人、核心基础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云计算、网络与信息安全等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三是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实施“3+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依托细分前沿领域的研发优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优化调整“三重一创”政策支持体系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提高政策精准度和资金使用效益,推动“三重一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变。一是制定出台高质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动态优化完善“基地-专项-工程”体系建设,围绕前沿性先导性产业,布局建设第六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三年发展规划,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产业化集群化发展。二是强化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激励约束,支持具备条件的市级新兴产业基地和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升格为省级基地,落实竞争淘汰机制,对发展滞后的省级基地采取警告摘牌。三是进一步加大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等省级股权投资基金运营管理,完善“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科技成果转化“四融模式”,发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当前,世界大变局催生产业新变革,经济大循环重塑产业新生态,技术大迭代拓展产业新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安徽要乘势而上、顺道加速,全力推进五个“区块链接”,携手沪苏浙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张天培)

(作者系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