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权威访谈丨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来源:新华网 作者:记者周玮、徐壮 发表时间:09-02 09:07

权威访谈丨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题: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新华社记者周玮、徐壮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有何成就?怎样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如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孙业礼。

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就

问:如何看待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成就?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谋划推进,引领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一揽子重大改革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建成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不断提升。完善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伟大征程》《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精品力作持续涌现。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

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加快培育,我国文化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构建景区、度假区产品体系,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完善。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深化“文化+”“旅游+”,融合业态生机勃勃。

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体系不断拓展。重大主场外交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你好!中国”等活动影响日益扩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更加完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49家,外籍人员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亲身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问:如何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更加丰富、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深化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是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机制。要实施好新时代艺术创作系列工程,充分调动广大艺术家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生态。加强服务组织,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推出更多接地气有人气、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我们要聚焦“优质”“直达”两个关键词做好制度设计,加强各类优质资源的整合集成,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线下提供高品质、精准化文化服务;线上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健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制。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提高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

四是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加快发展以智能交互、沉浸体验等为特征的新型业态,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产品的体验性、舒适性和便捷性。

让中华文化愈发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问:如何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

答: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将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度建设水平,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力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处理好继承和创新、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愈发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是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要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强化文物资源空间管控。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发挥好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作用,健全大遗址保护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展览展陈形式,生动鲜活讲好文物故事。

二是统筹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要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名录体系、人才体系,丰富保护手段,根据非遗项目存续、传承实际选择合理保护方式,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动态管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三是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依托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建好用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问:如何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答:我们要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深化融合,让“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同时,持续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的大文章。

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设计。研究推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指导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资源统筹、政策保障,促进理念、机制、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推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

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培育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发展业态,挖掘文化价值,壮大人文经济,带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发挥好文化和旅游在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繁荣乡村文化、建设人文城市。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问:文化和旅游在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如何发挥作用?

答:我们将紧密结合自身职责,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健全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机制,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作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谐共存。

提升文化交流合作水平。丰富文化交流合作形式,借助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载体,让中华文化在海外民众中更加可感可及。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品牌活动,办好“中秋诗会”等大型全球联动活动,展现中华文化独有魅力。完善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实施好文物精品外展、中外联合考古等项目,共同守护人类文化瑰宝。

持续深化旅游交流合作。我们将持续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诚挚欢迎世界各国游客到中国参观、旅游。同时,中国也是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我们希望更多国家简化出入境手续,方便更多中国游客到国外旅行,与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