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这段话出自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是实现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国家和谐的基础。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培育形成了爱国爱家、睦邻友好、尊老爱幼、谦和有礼、知恩图报、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指引着我们崇尚真善美、维护公序良俗、共建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推动全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先进事迹,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我们生活中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好人被人们所熟知和赞扬。他们中有23年来日复一日坚持在黄山悬崖上清理垃圾的“中国好人”李培生,不仅为黄山如画的风景作出贡献,还感染带动游客文明旅游;有多年来扎根云南贫困山区的“时代楷模”张桂梅,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不仅改变了山区女孩的命运,也感召了很多年轻人投身山区教育事业……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还是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的一线,一个个逆行出征、义无反顾的普通人身影,都折射出新时代奋斗者的高尚品德,有力印证了一个崇德向善的社会有着无限的力量。
今天,十四亿多中国人民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我们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作为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每个家庭要努力培养孝亲敬老、团结和睦、勤俭节约等健康生活方式及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学校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社会各方要努力创造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浓厚氛围。只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用行动传承美德,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就一定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氛围,更好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