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这段话出自2024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
在当天的联组会上,6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各自工作作了发言。其中,从事生态环保工作多年的黄绵松委员讲述了他在宁夏固原整治黑臭水体、建设“海绵城市”的故事。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固原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当地发展起特色农业、旅游业,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宁夏固原的变化就是一个有力印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各地大力开展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和企业,引导支持各领域各行业通过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5%。
以福建武夷山茶产业为例,以前当地茶农炭火焙茶,有时长达十几个小时,不仅消耗大量木炭,也污染空气。如今,他们采用智慧制茶系统,既节能环保,综合用工成本还降低20%左右,产能增加约35%。在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我国首个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示范区近日在江苏建成,约1300个充电桩预计惠及新能源汽车车主超50万人。从食品、服装,到建筑材料、家用电器,再到汽车、高铁,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今天,我国有越来越多行业主动转变发展思路,努力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这次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更长远、更可持续的未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本期解读:陈锐海 央广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