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这段话出自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
当前,世界范围内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在不断加快,全球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和美西方科技封锁制裁仍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唯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风口,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潜能,不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可持续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我们相继出台《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聚焦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市场主体、加大金融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和保障。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力。以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为例,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应用领域愈发广泛,涵盖金融、零售、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据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2.44%,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全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设备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通过数据实时收集、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要坚定不移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加大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持续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本期特约专家:姜雨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