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如何守?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文丰安 发表时间:07-14 09: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并强调,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由单一的数量安全问题转变为数量安全问题、质量安全问题、消费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等四者的相互叠加。其中,数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是否“买得到”,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能否“吃得好”,消费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是否“买得起”,生态安全问题关系到粮食生产是否“可持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只有把粮食安全举措落到实处,坚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其一,从“粮食安全观”向“食物安全观”转变。为满足国人营养发展新需求,要更加关注食品质量安全,从传统的粮食消费观念当中解放出来,全面保障营养摄取,稳步提高国民营养水平与身体素质。其二,从单纯注重粮食生产安全向注重粮食供应链安全转变。粮食供应是一个连接粮食生产、储存、运输、流通、加工和消费等多环节、多主体、多区域的完整体系,是粮食相关产业以共生、共赢为核心组成的大系统,也是一种更为综合、更为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粮食安全。其三,从单纯注重粮食供给向注重粮食获取能力建设转变。粮食安全的本质是既要确保粮食供应充足,又要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获取粮食的能力,需要从降低贫困、增加就业、提高国民购买力、稳定粮食价格等方面作出努力。其四,从“政府保护”向“依靠市场、政府调控”转变。在传统粮食安全观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对农产品采取了“高保护”的政策措施,不仅限制了市场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空间,而且给政府财政造成较大压力。对此,政府应减少对农产品市场的过度干预,在粮食生产、供求调控、价格管制、进出口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其五,从关注国内市场资源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转变。目前我国正处于库存水平偏高、国内生产能力足够、国际食物价格较低的阶段,重点是要化解生产和储存成本问题,而不是一味强调增产,要在确保食物整体供求关系可控、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立足国内,全球供应”的方针,重点在动物性食品、饲料、油料等方面有序利用国际资源市场。

健全粮食安全责任制。建立粮食安全的层级责任制是新常态下实施粮食安全举措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任一直是由中央政府和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共同承担,未来粮食主销区也应担负起责任,要在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增加粮食库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而言:中央政府负责全国耕地和水资源保护,调控粮食市场和价格,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健全中央粮食储备;地方政府负责本地水土资源保护及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切实把中央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主产区和主销区要稳定现有自给水平,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产销衔接,提高保供稳价能力,同时逐步建立主销区对主产区的支持补偿机制,调动主产区粮食生产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夯实粮食的生产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紧扣薄弱环节,进行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快缺水地区的水源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着力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土地治理,如采取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将跑土、跑肥、跑水的土地改为保土、保肥、保水的良田;推进循环农业,提高复种指数,建立冬闲田开发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冬闲田的季节性流转,将冬闲田开发与配肥地力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着重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农村土地配置效率,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经营流转关系。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加强对耕地非农化现象的管理,避免粮食生产受到根本性影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支撑,面向产业需求,以确保食物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培育良种、新型肥药、节水灌溉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要求的农业技术体系。

有效提升粮食流通率。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打破限制粮食流通贸易壁垒和技术垄断,建立高效的市场调控体系和流通体系,探索建立横贯东西、联通南北的粮食进出口物流通道,降低粮食市场物流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促进国内国际粮食生产流通要素有序流动。增强国际资源市场利用能力,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结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有效避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一方面,要加强进出口调控,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对饲料粮、工业用粮可实行较为宽松的要求,对肉制品、食用油、粮食深加工产品等可适度进口。同时,也要加大政策扶持,在金融、税收、设备等方面制定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如中粮、北大荒、首农集团等企业“走出去”,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另一方面,要扩大贸易话语权,构建粮食全球贸易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粮食国际合作的多边协商与对话机制,深度参与国际农业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在开拓贸易渠道、稳定贸易关系、建立货源基地、完善信息网络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贸易主导权,增强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