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智慧交易
——今年以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侧记
对618家投标人进行资格评审需要多久?在宣城,这个答案快到“读秒”计算:1分07秒。
今年,我市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数字化转型,在数字赋能下,原本需要8个小时33分才能完成的评审工作,效率直接飞升512倍。
从项目登记到招标发布需要多久?在宣城,这个答案快到用“分钟”计时:30分钟。
通过“最多录一次”数据改革,为代理机构减少录入字段390项,招标文件编制错误率降低90%以上,发布效率提升90%以上。
企业解决融资需求有多便利?在宣城,通过为中标企业与银行搭建“中标贷”融资通道,实现“贷”动中标企业发展,加速项目落地见效。
今年,我市投放各类“中标贷”合计17.9亿元,直接缓解了187户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飞一般”的快捷,“非一般”的便利,企业和群众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感受到一个又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
变化背后,正是今年以来,市公管局抢抓数字发展“新赛道”,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通过实施“中台+工具”新模式,不断创新场景应用,积极构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据共享、应用、治理新业态,全面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的治理能力与水平,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动求变 建设“智慧大脑”中枢
公共资源交易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福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顺应数字经济大势,主动把握机遇。早在2021年编制《“数字宣城”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就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数字化转型列入重点项目清单。今年3月,我市被安徽省列为全省唯一试点,开展转型工作。市公管局立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系统数字化转型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工作部署,我市创新探索“中台+工具”模式,着力从数据结构化、工具市场化、席位制分散评标和“中标贷”线上服务等方面发力,统筹推进全面数字转型。
什么是“中台+工具”?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人汪琰用“智慧中枢”四个字来介绍。简单来说,即按照“强中台、薄应用、微服务”设计思路,基于模块化的组件服务能力,采用微服务架构技术,为交易、服务、监管、工具等提供技术及数据的双重赋能,构建起宣城特色的“中台+工具”的智慧交易体系。通过将交易业务体系中的共性部分进行提炼、抽象、总结、归类,拆分成“数据层”、“逻辑层”、“展示层”,形成一系列功能组件,交易系统按照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合同签订等环节进行工具化拆分,实现业务对象的可配置化,系统更具灵活适配性,为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对接第三方工具软件提供了强大引擎。
同时,全面推进信息“最多录一次”。
顾名思义,“最多录一次”就是让企业、代理机构在填写繁复的招标文件等过程中,录入数据最多一次。
为此,我市充分做好数据服务,出台了《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平台数据规范》,明确了交易全环节交换共享数据的格式要求,以及原始数据产生环节及数据复用业务环节,按照最小颗粒结构,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和交易过程产生的业务数据(PDF、各类文档等)要素进行结构化处理,实现交易信息录入后全程共享,实现从项目登记到合同签订各类信息“最多录一次”。
目前我市“最多录一次”改造的交易系统包含结构化数据字段627项,通过对接国家、省相关平台获取数据90项,从结构化招标文件导入数据53项,数据复用247项,为代理机构减少录入字段390项。
“数据跑”代替“人工跑”,企业、代理机构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有说服力。
“以前我们制作投标文件,要重复提交制作多次,不仅材料生成慢、也容易出错。现在这个情况根本不存在了,甚至做到了不少文件‘秒生成’。”安徽开盛津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武向记者详细介绍如今的便捷。
以他的亲身经历来说,现在相同的内容填写一次就可以自动带到后面相同的地方,避免重复填写,保证正确率还节省做标时间。更重要的是,眼下数据接口开放,投标工具市场化。有了市场就有竞争,第三方软件企业不断优化、拓展软件功能,使其更加满足投标企业的需求,软件服务费用也不断降低。
创新举措 评审进入“聪明”模式
“这不仅在全省快人一步,在全国都多不见!”企业家们一致认为,今年的数字化评审工作,打破了他们对评审时间“极限”的认知。
数字化评审,如何参与评标工作?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科科长吕卫萍向记者介绍,系统基于评标办法进行智能快速评审,避免了人工评审中存在的主观性和误判的情况,提高了评审结果的准确度。同时,逐步应用智能快速评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并调用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的结构化数据,实现了资格评审的智能快速比对、评审,无需人工参与,系统自动进行评审,并且通过评标评审过程的认定,自动生成中标候选人公示,减少代理机构、专家评委对评审结果的干涉,提高环节流转效率。
数字化评审对效率提高,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今年5月22日上午10点,在泾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评标室,8名评标专家对泾县2023-2025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评审,这次有618家单位参评。按照以往,评标专家将对这些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考核证书等文件进行一个个核对,一共需要花费至少8个半小时的时间。但今年实施数字化评审后,仅花了1分07秒。数字化评审直接分析出结果,专家只需要对不通过的单位进行再次审核。
李明志是当日的评标专家之一。他坦言,数字化评审既有“专家”属性,也有“专业”优势。“智慧助手”,统一评审尺度,进行全面客观评审,杜绝了错评漏评,结果更加精准,效率比原先人工评审提高了好几百倍。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完成数字化评审项目116个,平均每个项目节约评审时长约200分钟。
创新一项接着一项,突破一个接着一个。
如果说,数字化评审是大家对效率提升最认可的做法,那么席位制分散评标就是大家对公平、公正最点赞的措施。
众所周知,评标专家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投标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曾经,聚集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某个评标室的传统评标组织方式,弊端逐步显现,从评标专家接到评标通知到抵达评标现场,存在监管的真空时间段,评标专家与企业串通投标的风险较高。
有鉴于此,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席位制分散评标新模式,统筹随机分配全市评标席位,将一个项目的评标专家随机分散到市本级及6个县(市)区的评标场地、100多个评标席位,接到通知的评标专家就近前往所在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加评标。通过区域随机、席位随机、评委随机的“三随机”工作机制,确保在封闭评标开始前,评标专家信息对项目实施单位、交易中心、监管部门、投标企业完全保密,项目信息对评标专家完全保密,彻底消除评标专家与企业串通投标的风险。
今年8月,旌德县县域供排水厂网一体化提升项目进行评标工作。该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为5人。在项目开标前,代理机构仅在交易系统中填写专业及人数,将组建评委信息推送至安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管理系统自动抽取。系统将5名评审专家随机分散至宣州区、广德市、郎溪县、宁国市、泾县5个交易中心的不同评标席位,依托远程异地不见面评标系统,实现评标专家按照所在区域就近参加席位制分散评标。
“这样的评标方式就像是‘抽盲盒’,深受我们参评企业欢迎。”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郝表示,席位制分散评标能够有效避免评审专家倾向性打分问题,助力公平公正、高质高效。
此外,还有一系列数字化手段为构建阳光透明的交易环境添砖加瓦。
比如,数字中台还实时对交易系统以及各业务工具中沉淀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整合与优化,建立围串标预警分析模型,为围串标违法行为的识别和查处提供了智慧支撑。今年,已累计分析交易项目4473个,触发冒烟预警40余个;推行投标实名认证,为规范企业投标行为,围绕招标、投标、开标、评标等业务环节,将企业CA数字证书和投标授权委托人、项目负责人等人员信息(通过省市场主体库)绑定,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投标主体进行实名认证管理,为查处围串标等违法行为提供有效线索。
优化环境 驱动数字金融“活水”
“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是不少建筑企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的贷款难题,今年市公管局、人民银行宣城市分行联合商业银行推广“中标贷”产品,全力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中标贷”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招标采购领域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企业凭借所中标的项目合同和招标人应付的工程款作为质押,即可申请贷款。与传统贷款相比,“中标贷”是一款纯信用贷款,具有手续简、高额度、放款快等特点。
“1800万授信,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今年5月,宁国建宏建筑有限公司在中一项目标后,遇到了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市公管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牵线搭桥为企业和宁国农商行“做媒”。建宏在业内信用始终保持良好,农商行很快就为建宏完成了授信。
不仅限于一对一的牵线,今年市公管局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举办了两场“中标贷”项目融资对接活动。
11月21日,第二期对接活动举行。当天,13家有融资需求的中标企业,与金融机构面对面交流,并通过现场、线下进行签约,贷款协议总额达1.02亿元。
“马上还能直接在网上申请中标贷服务,比线下更方便。”正如企业家所言,今年市公管局立足数字转型,利用“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技术,搭建了根据企业中标信息,实现中标企业线上办理融资的银企合作平台,目前平台建设工作全部完成。
也就是说,网上平台可以根据中标企业需求,精准连通银行,畅通企业与银行信息交流。由平台向银行提供真实、权威的交易信息。银行以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形成的信用为融资依据,向中标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实现“鼠标轻点,贷款到位”。
目前,我市投放各类“中标贷”合计17.9亿元,187户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得到缓解。(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