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市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
近年来,我市坚持系统观念,有效整合、协同建构生态文明各要素和环节,全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2021年以来,全市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562件,罚款金额6385万余元。其中查封扣押28起,限产停产2件,移送行政拘留72起,移送环境违法犯罪案件15件,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扎实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2021年以来,全市共排查“散乱污”企业363家,其中整顿规范29家,取缔关闭334家,现已完成整治356家,剩余7家正在整治中。
强化绿色转型升级。“十四五”以来,累计退出低效铸造产能112.92万吨,置换关停落后水泥熟料生产线一条,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6.9%,提前两年完成省定下降15%的目标任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2023年规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为30.2%,与“十三五”末相比下降6.4个百分点;截至目前,我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约383.74万千瓦,约占全市各类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的74.84%。将治理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分别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宁国经开区入选全国首批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全省首单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森林碳汇价值保险落户宣城。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5%,湿地保护率达52.7%。建成全省首个“零碳码头”“零碳船舶”“零碳乡村”,宁国经开区入选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全省5个),宁国青龙乡龙阁村入选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省级光伏建筑应用城市试点建设扎实推进。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广应用“散改集”运输模式。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持续深入。主动赴省际毗邻地区对接考察,就跨界水体联防联控、危险废物跨界转移风险管控、自然保护地跨界协同监管等进行交流对接,着力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与毗邻地区签订共保联治协议31份,初步形成环境污染联合防治工作体系。与南京市首次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有效保障省界周边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