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磨豆浆
劳动课:种菜
劳动课:养蚕
劳动课:榫卯技艺
在我市,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正在中小学里兴起:劳动课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成为了一扇窗,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历史,品味文化。
近日,宣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活动在绩溪县举行。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看看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劳动课。
劳动,不再只是汗水的味道
擀面、切菜、颠勺……孩子们系着围裙、戴上厨帽,围着灶台专注地学习如何切、炒、炖,将新鲜的食材魔术般变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徽菜。这不是电视上的烹饪节目,而是“徽菜烹饪”课程的日常,是记者日前在绩溪县上庄镇扬之小学见到的场景。
通过学习烹饪,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品尝自己制作的美食,他们开始理解和欣赏徽州深厚的地方饮食文化。来这里参加劳动课的绩溪县上庄镇毓英学校学生曹欣悦告诉记者:“一品锅是爷爷奶奶亲手教我们做的,他们说这是一种传承。”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会了烹饪,自然也要懂得识五谷。在学校的后花园,还有一群孩子正弯腰耕作,除草、种菜、培菌、养蚕宝宝……亲历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扬之小学一名老师表示,“学种菜”不仅仅是种植那么简单,它教会孩子们尊重自然,理解衣食来之不易,同时也是一种绿色生活的实践。
“当亲眼看着那一粒粒小卵变成蚕宝宝时,我感受到生命的奇迹与奥妙。”绩溪县扬之小学学生汪诗涵开心地说道。
文化的种子,种在心田
虽然在课堂上学过“栋梁之材”“梁上君子”等成语,但孩子们对于所谓“栋梁”“榫卯”是何物仍是懵懵懂懂。而在宣城的劳动课堂上,这项古老的木工技艺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在绩溪县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孩子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用稚嫩的手指摸索着木头的纹理,尝试着不用一颗钉子,只靠木头间的精密咬合,构建出稳固而美观的作品。这不仅是一门技艺的学习,更是一次对耐心、细致和创造力的挑战,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匠心精神的可贵。
“我们每周会安排一节课专门给他们讲授榫卯技术,从简单的鲁班锁,到复杂的徽派建筑结构,现在这比乐高都要流行了。”徽雕非遗传承人胡美玲介绍说。
点烟、和胶、制墨、描金……在劳动课堂上,孩子们亲手调配原料,经历制墨的繁琐流程,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当墨香四溢时,不仅墨块成型,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宣城的劳动课堂上,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品尝、可以创造的实体。这些课程不仅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