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1-11 08:52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何淳宽

一、202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拉高标杆、加压奋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全力拼经济、稳增长、惠民生、保安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一)坚持扩内需、优环境,经济发展积蓄新动能。项目建设扩量提质。列入省级重点项目清单879个,投资完成率126.2%、开工率105%、竣工率144.1%。参加全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279个、总投资1882.6亿元。“双招双引”质效提升。调整优化招商机制,设立“5+2”招商局。设立“宣城人才日”,升级人才强市28条、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消费潜力加速释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二)坚持聚产业、促创新,工业强市迈出新步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总数达3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9家,总数达38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2.8%,居全省第5位。科技创新蓄势赋能。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446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创历年之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6.7%,居全省第4位。全面完成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三清零”任务,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42家、居全省第2位。开放平台支撑有力。在开发区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加快推进“三区一港”建设,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31家;国际陆港一期建成使用,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集装箱达3.2万标箱。

(三)坚持补功能、提品质,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宣绩高铁开始全线铺轨。宁安高速建成通车,长高高速先行工程开工建设,宣广等高速公路在建项目7个、在建总里程235公里。完成公路水运投资106亿元,创历史新高。郎溪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旌德入选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城市更新持续推进。实施中心城市建设项目101个,完成投资130亿元。完成鳌峰路雨污分流改造、宛陵湖品质提升和梅溪河、道叉河综合整治。市老年大学建成使用。新建城市阅读空间19个、口袋公园17个。改造老旧小区147个。

(四)坚持强文旅、优生态,美丽宣城塑造新优势。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全年接待游客4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3亿元,超过2019年水平。“中国文房四宝之城”顺利通过复评。泾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举办首届春节民俗文化季活动,主题巡演32场、观众近80万人次。开展“皖南星7天”等主题文化活动49场、“四季村晚”60场。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国控断面总体水质达标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绩溪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五)坚持增效益、抓示范,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粮食播种面积329.6万亩、总产量128.5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新建高标准农田17.6万亩。创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9家。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稳步推进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新增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0个、精品示范村10个。新增中国传统村落18个,总数达85个、居全省第2位。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万企兴万村”行动惠及乡村464个。

(六)坚持惠民生、增福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省“民声呼应”重点事项、省定民生实事和十项“暖民心行动”任务顺利完成。新增城镇就业4.74万人。新增老年食堂(助餐点)118家、村级养老服务站77个。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6%,建成中小学校8所、新增学位16380个。宣城职院首次招收本科生,“汽车学院”“光伏学院”正式成立。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首创首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开展“一站式”解纷体系试点,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8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9%。

二、2024年政府工作安排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在实际工作中奋力争取更好结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6%;新增各类人才4.2万人;粮食产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战略引领,加快打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全力融入都市圈发展。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抢抓沪苏湖高铁开通、宣城进入上海“1小时轨道通勤圈”的机遇,充分承接上海科技成果转化和功能疏解。深化共建南京都市圈,加强与杭州都市圈城市联动发展,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产业链创新链。

全力推进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招大引强作为长合区首要任务,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确保“一区三片”签约落户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个。设立长三角(宣城)产投公司和产业基金。高质量建设东部新区,启动金融中心一期、软件和信息服务园一期建设,更好链接沪苏浙高端服务业资源。

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宁宣高铁,确保宣绩高铁开通运营,实现“县县通高铁”。加快7个高速公路续建项目建设,确保宣泾高速一期建成通车、宣广高速具备“八车道”通行条件。力争杭合高速一期开工建设。实施10个国省道续建项目、开工4个国省道改建项目。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宣城国际陆港省级示范工程创建,加密海铁联运班列。完善巷口桥物流基地配套设施,加快定埠港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水阳江航道前期工作。协同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造长三角供应链服务重要枢纽。

全力建好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加快广德先行区建设,推动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推进康养村(社区)建设,打造长三角康养宣城品牌。

全力打造长三角绿色能源保障基地。加快建设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力争绩溪家朋、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争取广德、泾县抽水蓄能电站调整为重点实施项目。持续推进宣州、广德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

(二)突出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2+3+4”产业体系

加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千亿产业”集群,力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分别达750亿元、850亿元,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30%左右。依托华晟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建设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支持固德威、宏润、仕净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打造先进光伏技术全产业链。依托中鼎、保隆、永茂泰、立讯精密等重点企业,打造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高端轻量化产业基地和先进汽车电子制造基地,形成“零部件-核心件-总成件”产业生态。加快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企业有序转型,推动与整车企业供应链对接合作。推进上汽检广德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支持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泾县高效节能电机重大工程、宣州生物医药重大专项建设,支持广德印制电路板等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绩溪高端金属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创建国家“千兆城市”。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00个,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加快企业“智改数转”,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个以上,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台。支持宣城“工业大脑”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创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0家以上。力争新增贷款400亿元以上。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新增上市公司2家、报审2家,实现直接融资160亿元。

高水平建设开放型平台。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深化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全力推进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和RCEP等新兴市场,力争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

(三)突出项目质效,加快扩大有效投资

聚力招大引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大力招引行业标杆企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千方百计落地一批50-100亿元重大项目,确保新开工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不少于5个、20-50亿元项目不少于12个。狠抓签约项目落地转化,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聚力项目建设。健全投资“赛马”机制,实施亿元以上项目80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谋划储备重点项目800个以上。开工建设中鼎亚德林智能压铸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宣州宏润新能源、绩溪富凯合金钢、旌德3C电子显示元器件等项目建设,确保华晟五期、广德科蓝特铝材、吉利宁国动力电池、泾县威能特种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推进宣城电厂三期项目重新核准。积极争取和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建设。

聚力园区发展。深化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亩均论英雄”、工业用地“标准地”“周转池”改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7万亩、闲置土地2000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4500亩。推进园城一体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宣城经开区“千亿园区”建设,确保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亿元。

(四)突出科创赋能,加快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建强做优科创平台。深化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切实发挥宣城科创中心作用,打造创新中心、孵化中心、人才中心和招商中心,力争新入驻项目20个、集聚高端人才100名以上。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0个,建成中试孵化基地2个。支持合工大宣城校区建设,共建宛陵科创城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支持创建省级先进光伏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快宁国产业研究院、广德众钠能源创新研究院建设。

营造良好科创生态。实施科技创新企业倍增行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有效发明专利增长8%。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选派“科技副总”20名。

广泛汇聚科创人才。加强“产业+人才”战略性谋划,落实人才强市28条、产业人才政策“宣十条”,设立引才专项基金,营造“近悦远来”养人生态。实施“宣凤还巢”和青年“城市合伙人”集聚工程,力争招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4万人,培育高技能人才1.2万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市技师学院建设,办好宣城职院“汽车学院”“光伏学院”。

(五)突出城建为民,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

强化城市更新。聚焦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扎实开展中心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探索实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民意征询机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建成青弋江大道九标、阳德路东延等主干道。完成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工程建设。改造老旧小区115个。新建口袋公园21个。新增停车泊位3.8万个、充换电设施1500个。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难安置”专项治理,基本完成“保交楼”任务。

强化精细治理。推进全域文明市创建,实现省级文明城市全覆盖。加快推进“引港入宣”原水工程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建设。实施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管网等更新改造115公里。持续开展住宅物业管理提升行动,整治小区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就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和生活类服务。

强化区域联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城人口和产业集聚。推动宣城经开区、高新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协同发展。支持宁国推进省级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广德推进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优化城际、毗邻公交网络体系。

(六)突出示范带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完成耕地恢复9.2万亩,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9.5万亩,确保粮食面积328.5万亩。扩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推进凤凰山、万家、汤村水库及港口湾灌区、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实施水阳江防洪治理工程。加快粮食主产区农业排灌电力线路升级改造。

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创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推动家禽、茶叶、水产、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宣城黄金芽”“宁国山核桃”“泾县兰香”“皖南黄牛”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绩溪建设徽菜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建设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0个左右、精品示范村20个左右。加快推进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家以上。推动设立强村公司,确保集体经营性收益5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4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厕所9500户,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治重点自然村490个。支持泾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

(七)突出文旅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基地

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推进泾县、绩溪、旌德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和活化利用,上线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15个。做好中国传统村落志编修工作。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快文房四宝产业发展。实施宣纸产业发展“355”计划。支持泾县建设国家版本馆文房四宝专题馆。

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力争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均增长16%。加快推进民宿业提质集聚发展,持续提升皖南川藏线、龙川景区等品质。大力发展研学游,提升敬亭山研学基地功能。支持桃花潭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宣纸文化园争创5A级景区,宁国、旌德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第四届长三角体育节等赛事活动。

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持续开展“品质生活·乐享宣城”促消费活动。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北门老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品质夜市和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快传统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0家以上。支持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即时零售、国货“潮品”等消费增长点。

(八)突出生态优先,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着力推进美丽宣城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1%以上,确保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狠抓“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实施EOD项目5个。支持广德、泾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宣州、郎溪、宁国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宁国经开区省级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争创省级绿色工厂6家。力争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达85%。扎实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建设,完成营造林40万亩,打造“绿美江淮”宣城样板。争创国家“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加快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提升自然保护地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提高湿地公园管理能力。加强水生态修复,深入实施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新一轮提升工程。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

(九)突出以人为本,加快提升民生福祉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支持广德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宁国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3210个;新改扩建中小学校4所、新增学位4410个。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及“三新”改革,继续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支持中职学校与宣城职院联合设置专业学院、中专分校。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推深做实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县域医疗次中心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新增“长三角名医工作室”20个。加强市立中医医院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岐黄惠民工程。积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基础性、普惠性服务。

兜牢兜好民生底线。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健全完善“民声呼应”办理工作机制,高质量实施省定民生实事,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整治。争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加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流浪人员等救助供养,发展公益慈善等事业。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一站式”解纷体系建设,打造“握手言和”调解品牌。积极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加强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强化底线思维,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民兵征集等工作,创成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创新政府建设。

坚持提升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坚持勤政廉政,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责任编辑:金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