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01-13 10:40

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邓继敢

一、202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克服经济下行、内需不足等困难,团结拼搏、负重前行,奋力“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宣城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初步测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增长5.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进出口总额增长20%。

(一)强化精准发力,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支持科技创新、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退税分别达31亿元、40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5%,发放“亩均英雄贷”106.7亿元。深入实施工业强市“6543”计划。坚持开展季度“三比三学三赶超”活动。纳入省开工动员项目105个,开工率并列全省第1位。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配套发放消费补贴3000万元,带动消费超20亿元。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120亿元、增长20%。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7%、12%。

(二)坚持科创引领,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增省级创新平台76个,获批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5家。中国科大先研院宣城科创基地揭牌成立。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41项。引进各类人才4.5万人,兑现“宣十条”等人才政策资金1.5亿元。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8个。“2+3+4”产业链招引项目596个、总投资2269.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4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实施数字化改造900家,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个、数字化车间13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8台。宣城经开区入选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宣城“工业大脑”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入驻企业1288家。捷配电子、“鼎造智云”获评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三)深化改革开放,内生动力持续增强。获批国家级试点3项、省级试点2项。全面实现工业“标准地”出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8万亩,处置闲置土地4830亩。推出对标提升举措47项,坚持政商恳谈会及“123”企业诉求督办、项目建设全要素保障周会商等有效机制,解决企业反映问题5800余个。实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涉及资金2.9亿元、惠及企业1582家。优化营商环境“四个面对面”工作法被中央深改办推广。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事项25个。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均承诺办理时限压缩92.2%。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市场主体受检频次下降69.9%。开通宣城至上海洋山港班列,海铁联运累计到发集装箱达6.7万标箱。跨境电商交易额34亿元、增长30%,建成全市首个快递分拨中心,成立全省首家水上货运网络平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5家。

(四)注重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加快推进。青弋江大道全线贯通,阳德路东延、西环路等主干道建成通车。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5个、惠及群众6700户。更新改造供排水、燃气管网257.4公里,新增城市停车泊位3.9万个,新建口袋公园21个。完成“保交楼”和“难安置”年度任务。建设高标准农田16.7万亩。设立全省首只绿色食品产业投资基金。茶产业研究院揭牌成立。发布农产品“宣上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超禽业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0个、精品示范村18个。旌德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宣广高速“四改八”改扩建工程基本建成通车,宣泾高速一期投入使用。全市千吨级泊位增至29个。完成水利投资62亿元。汤村水库开工建设,水阳江中游防洪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稳步推进。

(五)突出系统治理,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进展。优良天数比率90.2%,均居全省第2位;16个国控断面总体水质达标率、优良率均为100%。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新成效。完成“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675个。完成营造林43.3万亩。修复废弃矿山6个,修复治理率100%。创成省级绿色矿山4家,居全省第1位。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突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规模突破400万千瓦。新建民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占比达100%。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省级13家,均居全省第2位。

(六)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市《民呼我应》收集办结群众诉求357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亿元,举办“2+N”招聘会2685场,解决企业用工5.1万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2.7万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中小学校4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4.2%。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小学教育集团增至35个、学生覆盖率达50.7%。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设立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学院。磨盘山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红色电影《六号银像》全国院线公映。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8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应急救援能力稳步提升。每百万人信访量全省最少。每百万人“八类案件”破案率保持98%以上,刑事案件发生率下降21.4%,全市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二、2025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帮助企业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商协会、产业联盟合作,举办高层次论坛、供需对接、学术研讨等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研发攻关、市场开拓、技术标准等方面精准高效对接。加快推进宣城长合区建设,确保“三个片区”签约落户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50个。深化共建南京都市圈,积极参与合肥、杭州都市圈联动,加快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广德-长兴、宣州-高淳、郎溪-溧阳等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

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建设上海大都市圈西翼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新兴产业基地、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积极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全力推进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建设,积极导入上海优质医疗、康养等资源,加快推进甘溪康养示范村、度假中心等项目建设。

协同推进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积极推进宁杭高铁二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宁宣铁路先行工程具备开工条件。深化医疗、教育、文旅等领域合作,新增长三角名医工作室15个、名师工作室35个以上。拓展长三角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场景。深化政务服务一体协同。健全跨区域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深化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支持广德开展长三角跨区域排污权交易试点。

(二)毫不动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加速新兴产业集群成势。落实好“2+3+4”产业链专班“七个一”工作机制。力争汽车零部件、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850亿元。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4%。积极发展低空经济,推进无人机生产及场景运用,协同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宁国青龙湾机场改扩建和绩溪、旌德通用机场项目建设。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以上。加快化工、纺织、碳酸钙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300个以上。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实施质量强链项目7个。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个以上。新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以上。扩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覆盖面,力争有效发明专利增长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

(三)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全力推进“双招双引”。深入推进工业强市“6543”计划,狠抓招引项目落地转化。加强科技型、初创期优质项目招商,招引更多“金娃娃”项目,确保新纳统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3个以上。积极招引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落实人才强市“28条”、产业人才“宣十条”等政策,实施青年“城市合伙人”和“宣凤还巢”工程,新增高技能人才0.6万人。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高位推进、专班负责、常态调度、现场办公、联系帮扶等项目推进机制。加快“两重”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和资金支付进度。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招商、发改、工信和统计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好招引、建设、纳统和入规工作。开工建设中煤宣城电厂三期,加快立讯精密四期、威能 特种电机等在建项目。加快泾青、宁旌、长高、杭合一期等高速在建工程,力争旌绩高速开工建设,确保宣泾高速二期和G329、S456等国省干线新改建项目建成通车。推进凤凰山、万家水库等大中型水库项目建设,完成港口湾水库灌区等主体工程,加快形成“两江两廊、一屏四片”现代水网体系。

强化项目谋划争取。建立“近期能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分类项目库。从实际出发,对照国家政策导向,争取一批“两重”和市重点项目获得国家和省政策支持,一批债务置换、专项债需求挤进国家和省政策盘子。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认真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十五五”规划。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持续增强改革实效。着力推进市区一体化改革,促进市区协同联动发展。优化园区功能,宣城经开区围绕打造“千亿园区”目标,力争经营(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主业、提升活力。高质量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盘活工业低效用地3000亩以上。

持续提升开放水平。深化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推动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宁国公用型保税仓库提质增效。加快汽车零部件、羽绒羽毛、卫浴、纺织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企业设立海外仓。加强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0%。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序引导企业对外投资。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持续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迭代优化惠企政策,确保支持高质量发展财政资金不低于4亿元。确保新增制造业贷款80亿元以上。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家、报审1家。

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对标学习沪苏浙,借鉴“晋江经验”。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完善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鼓励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健全企业诉求听取、办理、反馈的工作闭环机制。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培养新生代企业家。

(五)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畅通城市支路“微循环”,更新改造城市供排水、燃气等管网183.3公里,新增停车泊位4万个、公共充电桩1800个,改造老旧小区90个。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进市区“边角地”整合利用,深化“综合执法服务进小区”改革。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引港入宣”原水工程。加快构建房地产市场发展新模式,推进“自主更新”试点项目和高品质住房建设,用好“城中村”改造政策,实施租购并举住房制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5%。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进泾县电机泵阀产业集群创成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基地创建全省一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类培育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机制,新建高标准农田14.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8.5万亩,粮食产量128万吨以上。大力发展家禽、茶叶、林特、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以上,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以上。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建设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50个、精品示范村20个左右,重点整治自然村45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3%,提质改造农村公路400公里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推深做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六)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擦亮特色文化品牌。深入实施文房四宝产业振兴发展三年行动,争创国家级宣州文房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中国文房文化IP。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打响“皖南泾旌绩——中国最美传统村落”特色品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举办第六届长三角非遗特展。开展第三届“春节民俗文化季”和“四季村晚”等活动。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推进“百景提升”计划,打响皖南川藏线等地域品牌,推进桃花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支持旌德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加快民宿集群发展。强化敬亭山研学基地示范作用,推动文房四宝研学旅游。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优化补贴申请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打造商文旅融合集聚区。培育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力争新增限上商贸单位100家。支持企业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深入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行动,力争电商网络零售额增长10%。

(七)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宣城样板”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一企一策”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8家。构建绿色资源环境要素交易机制。推进“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建设,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应用场景。

厚植生态环境底色。确保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全省领先。加强南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稳步推进生态清淤工程二期,优化湖区生态。加大无量溪河、梅溧河、徽水河等重点流域治理力度,确保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常态化加强建筑垃圾非法倾倒管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深化美丽宣城建设。加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深化河(湖)长制、林长制改革。加强水阳江、青弋江岸线管理,建设省级幸福河湖4条。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抓好扬子鳄等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率保持52.6%以上。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推进“创业宣城”建设,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三公里”就业圈提质增效。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群体参加社保政策。扩大失业保险政策受益面,确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参保人数稳步提升。探索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深化城乡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红十字等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和“安心托幼”行动,力争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全覆盖。有序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支持合工大宣城校区发展。加强高职专业学院和中职中专分校建设,推进宣城职院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县管校聘”和教育评价改革。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备战省十六运会。办好市老年大学。

深化健康宣城建设。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加快市立中医医院发展,加大高层次医疗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开展“农村30分钟医疗急救圈”建设提升行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省级试点,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异地结算试点,加强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深化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医养融合发展,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服务。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优化老年助餐服务。健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九)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夯实社会治理根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深化“握手言和”工作法。加快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即收即办机制,提升政务服务热线办理质效。全面做好“八五”普法收官工作。持续推进平安宣城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筑牢风险防控屏障。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加大存量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合理降低债务成本,压减融资平台数量,守牢债务风险底线。坚决打击金融欺诈等违法行为,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切实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深化燃气、电动自行车、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健全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实施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灭火等工作,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

二是强化依法行政。

三是强化提速提效。

四是强化实干争先。

五是强化正风肃纪。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