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松花照人墨砚香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7-28 06:46

一曲古琴曲,一杯闲雅茶,来者皆是客。喧嚣都市中,翰典艺术馆静处一角。馆主周同祥以砚会友。砚友穿梭于古砚之间,于斗室观千年,洗却心底的浮华。

  翰典艺术馆的主角是那一方方与世无争的砚台。三间展厅里按时间顺序依次陈列着从汉到清几十方砚,串起一部中国砚史。官砚的大气端庄,私人用砚的文人性情,或质朴或繁复,或奇巧或雅致,周馆长一一道来。墨砚文明曲水流长,追溯到时间的尽头,是墨书的起源。周馆长介绍藏砚时,会把你带到几片木牍的面前。木片长不过尺,色如土,墨迹依稀可辨。这些“木片”是从浙江湖州建筑工地上搜集来的,是汉朝遗物。据说当时木牍多为官府文书。眼前这片牍上书:君五月奉钱四千。大约是记录的官员薪金。湖州汉时名吴兴,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曾在这里任太守。这汉牍上的字当然非名家墨迹,却是那个朝代的见证。周馆长独爱这古字的原生态。他说,爱砚之人,必好书法,古砚与木牍、墨块相伴而生。砚台的发展,伴随着书法的演变、用墨的日益讲究,同时记录着每个王朝的背影。

  当周馆长默默地把你引入砚林时,你会觉得他亦如一方沉静古砚,静静地立在那里,对眼前这些古物心存敬意。你会忘了他才是主角背后的主角。这里为何古砚群集?人与砚的缘分因何而生?
  周同祥,生于松花江畔,网名松花砚,砚墨情缘半生。至今犹忆,儿时伴随老师研墨的情形挥之不去。先生写字,弟子研墨,墨在石上流转的温润手感和挥毫飘香的文人雅致,如松花江水,流淌在记忆深处,润养了这个硬朗的东北汉子内心的砚墨情。周馆长却对素面朝天的官砚情有独钟。在我看来,这些古板厚重的石块毫无动人之处,藏者却欣赏其端庄大气,认为这简朴中有高贵,从中可见一朝一代的审美倾向和文化风貌。比如,唐官砚器型开放、雄壮,一派盛唐气象;宋官砚冷峻、内敛,理性而深沉。藏者从这些素颜的方正官砚里看出朝代兴衰和文治武功,而非孤芳自赏的个人情趣。

  收藏者,大为国家续文明,小为个人怡性情。来客品茗听琴之际,兴致所至,周馆长会拿出他的“琴囊宝砚”,与人共赏。主人这样描述一段“人砚情未了”的故事:“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是在右文堂的店铺里,虽然是图片,却让我眼前一阵眩晕,那一秒钟我从此相信了传说中人砚之间还真正存在有”一见钟情“的莫名情愫。为它朝思暮想两天之后,实在忍受不了心灵的折磨,竟鬼使神差般地驱车踏上河北廊坊的高速公路,中午时分,在”右文堂“石民的工作室,我和”琴囊“相聚了……几番思量,几番计较。收入囊中,从此朝夕相处,笔墨相依。”

  “琴囊”砚,巧取琴在囊中之态,“囊身”光洁素雅,赭色透红,“琴首”外露,凤首祥云拥七弦,弦下睡着莲花池。主人裱了个手卷,携“琴”访友,题字留念。都说平生心事七弦知,以砚会友的周同祥四处遇知音,这“琴囊”砚也就成了互通心曲的信物。他们有书画家,有琴师,有篆刻家,他们都是爱砚之人,深知砚文化的精妙之处。收藏不是一种占有,而是与物对话,从中照见世界与自己,品悟人生。

  周馆长说,当今时代物欲喧嚣,人生匆匆,走丢了灵魂,找不到心灵的净土。砚社这些精美的石头,用静默守着一份古老中国的书香,一份儒雅,一种超然淡定。来到这里的人们,面对比生命永恒的砚石,面对石上不灭的文明足迹,或许,会明白什么。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