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弹指一挥间,宣城从一穷二白的传统农业地区发展为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兴城市。回顾历史,宣城走过了艰辛发展、改革探索和跨越前行的不平凡历程。
(一)艰辛发展篇(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间,是宣城市经济基础初步奠定的重要阶段,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调整期、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快速发展而又遭遇较大破坏的曲折发展期三个阶段。
1、国民经济初步发展的恢复期(1949-1957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之初的调整期和首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1952年顺利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打下了基础。1953-1957年为首个五年计划,其以中短期发展目标来组织发展的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一五”计划是1980年以前五个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6.8%,其中第一产业递增5.1%,第二产业递增13.2%,第三产业递增6.2%。
2、快速发展而又遭遇较大破坏的曲折发展期(1958-1978年)。在党的“八大”上确立的“二五”计划,本应成为指导我们继续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行动指南,但由于受到“大跃进”和“反右倾”等冒进思想的影响,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制约,“二五”、“三五”、“四五”及“五五”计划时期的经济呈现出先发展后破坏的曲折发展态势。这一时期全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起伏震荡较大。在“二五”以后的1963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二五”初的1958年低1.3亿元,下降32.5%。在这21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递增5.3%,比“一五”时期低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递增5.7%,比“一五”时期高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递增5.3%,比“一五”时期低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递增3.9%,比“一五“时期低3.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