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民俗大观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01-01 08:46

【生活习俗】

  ▲穿戴
  服装 民国初期,上衣服式有大襟和对襟两种,民间称之为“便衣”。大襟分长短,长齐脚背,短不过膝;对襟为短衣。裤为折腰裤,男女老幼皆同。绅商和富有之家,男性夏季外出多穿长衫(俗称“大褂子”),冬着长棉袍,外出作客则外加马褂。妇女穿大襟短衣,外出作客穿百折裙。劳动者均穿对襟短衣,按季节有单、夹、棉三种之分。棉裤有大脚棉裤和扎脚棉裤之分,扎脚棉裤即裤脚开口,穿后扎带,大多老人爱穿。另外,还有一种套裤(又称“马裤”),无裤腰和腹臀部,仅有两只不相连接的裤管,尖端安布带,穿后系在裤腰带上。富有之家,冬季衣料多为呢绒绸缎毛哔叽及皮毛,夏天多为丝绸,杭罗之类;一般人家则为平布、夏布、白竹布、阴丹士林布等;贫寒者大多为粗棉布(习称“老布”)。婴幼儿着“和尚领”上衣和“开档裤”,还有穿“百家衣”的习俗,即向众邻乞取各色零碎布帛缝合制成小儿衣衫,意为托百家之福,孩子容易抚养。20年代,城镇始行中山装、衬衫、旗袍,但多为政教界、豪富之家的眷属所穿着。40年代,中山装、学生装在公务人员和学生中较为普及。
  解放后,“便衣”渐不行时,尤以长袍、大褂、旗袍着者无几。50年代始,男女以穿短衣为多,干部、职工中流行列宁装、中山装、工作服,色调以灰、兰为主。男女折腰便裤渐被西装裤取代,女性上衣为大翻和小翻领各式衬衫。1953年,曾一度提倡穿苏联大花布,男女干部带头穿花布衬衫,形成一时的潮流。“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青年男女一度盛行清一色的草绿色军衣军帽,系皮带,背帆布包。一般女性多穿中式对襟短上装,男性以中山装、军干服为主要款式。70年代后期,青年人一度流行穿喇叭裤。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款式呈现五彩缤纷,不论是服饰的面料、款式、花色,男女老幼都喜追逐新潮流。衣着模式由一衣多季制向一季多衣制转换,面料档次不断提高,西装、领带、旗袍再现。茄克衫、运动衫、香港衫、滑雪衫、呢制服、牛仔裤、直统裤为青年所喜爱;春秋衫、马夹、喇叭裙、旗袍裙、百折裙、学生裙和各式连衣裙,更在妇女中盛行。但偏辟山乡妇女新潮衣着不多;儿童穿的娃娃衫、海军衫、蝙蝠衫、孔雀裙、背带裤等款式,四季繁多,花色各异。现今,男女老幼冬天时兴穿绒线衣,羽绒衣或驼绒(毛)制衣,棉花已逐渐被淘汰。
  鞋 民国初期,一般多穿布底布鞋(单鞋、棉鞋两种),多为家庭自制。单鞋式样有小元口、大方口之分。冬着棉鞋,式样为“四块瓦”,其后又行打汽眼穿带(类似皮鞋)等式样。雨天,多穿自制钉鞋。钉鞋为白土布或白平布缝制而成,鞋分小元口和四块瓦两种,鞋帮以线密缀,鞋底厚于一般布鞋,并钉有椎形园头铁钉,底、帮外部抹桐油,不渗水可防滑。劳动人民劳动或远行多穿草鞋(以稻草搓绳为主筋,再用稻草经槌软后编制,两侧有草耳,穿草绳系于脚上,晴雨可穿);冬季,非外出时一般多着木履(惯称“木鞭子”)。富者和小康之家,有的穿皮拖鞋或布拖鞋(底为牛皮革)。新丧之家,子女穿“孝鞋”,头年为白色,次年为灰色,第三年为兰色。姑娘出嫁穿大红绣花鞋,平时,女子如出行也多穿花鞋。婴幼儿兴穿虎头鞋,以示驱邪避恶。20年代开始,城镇居民雨天兴穿园口或元宝口浅帮胶鞋;平时,青年学生时兴力士鞋、球鞋。布鞋底以牛皮革取代,较制布底节时省力,穿着轻便(时称“皮底鞋”)。继而全皮鞋出现,多为绅商达官穿着。60年代,城乡兴穿轻便(半筒)胶靴、解放鞋(胶底、布面),中后期,又有牛筋口布鞋面市,布鞋底有的采用塑料或注塑底,既防潮又耐穿。70年代,塑料凉鞋、塑料拖鞋倍受欢迎,夏季,无分城乡,男女之幼普遍穿着。80年代以来,鞋的品种繁多,款式年年翻新,妇女鞋式变化尤甚,农村女青年也时兴各类中、高跟鞋,自制布鞋逐渐稀少。劳动者以穿塑料鞋、解放鞋取代草鞋。
  袜 解放前,多穿缝制的布袜,有帮有底,以白、灰、兰三色为主,男女通穿,有的内衬“包脚布”。山农上山劳动为预防荆棘和毒虫皆穿山袜(即布袜),袜长齐膝。20年代后,县城始有手摇织袜机生产的机制男女线、纱袜。30年代初,继上海等地电机生产的袜子(有线、纱、丝三种)行销县境后,布袜及手摇机织袜行业逐渐淘汰。解放后,袜的花色品种日益繁多。现时,线纱袜已少见,取而代之的是尼纶、绵纶、卡普纶袜,柔软美观,经济耐穿。四季流行短袜,女青年爱穿过膝长统丝袜。
  帽 民国时期,豪绅富贾冬季外出或作客,多戴瓜皮帽,城镇居民爱戴罗宋帽,劳动者或老年人一般多戴马虎帽(猴头帽),老年妇女惯戴丝绒包头(形似两片瓦,有的于额前嵌有珍珠或玉器),或以绉纱包头。农村妇女多扎花毛巾。20年代始,流行礼帽(又称共和帽),妇女始行绒线帽,中小学生戴童子军帽,婴幼儿多戴虎头帽(有的于帽周配以小铜钤或铜制人物等装饰)。夏季,城乡大多戴草帽,雨天,劳动者和贫苦之家多戴箬帽(又称斗笠),农民劳动时另加蓑衣。解放后,城乡普遍流行解放式单、棉帽、工人帽。60年代中期,男女青年曾一度时兴军便帽和军棉帽。70年代中期,入冬,妇女时兴方块头

【责任编辑:】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