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报道,春节是各地游客到海南度假的高峰。记者调查发现,海南旅游市场许多环节都充斥着“回扣”现象,回扣金额基本上都超过50%。就连海边深受人们喜爱的潜水项目也成了宰客的手段。
原本让人心情愉悦的旅游,反而成了花钱买罪受,多数游客在遇到权益受损时,也只能忍着——谁让咱上了“贼船”呢?
近些年来,游客权益受损的案例时有耳闻。游客受“憋刑”,表面上看只是损害了游客的权益,可实际坑害的却是地方的形象。近些年,笔者也出去旅游过几次,但很少有让笔者愿意重游一遍的地方,原因就在于经常受到导游施加的“憋刑”,对那里全没了好印象。让游客受“憋刑”是旅游经济的大忌,最终受到损害的必将是地方旅游产业。
要铲除给游客施加“憋刑”的土壤,关键是整顿旅游经济背后的“憋闷”式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的旅游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是好事。并且,旅游经济是绿色经济,可以带动诸多产业的发展。但一些地方的旅游管理仍然相对滞后,让人憋闷。
这种“憋闷”式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游客权益缺乏保障,游客外出旅游的过程中权益受损,当地管理部门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不闻不问;二是旅游景点标准缺失,旅游景点到底有什么精彩内容?能提供哪些服务?缺少量化的标准,一些旅游景点大肆忽悠,搞的是“一锤子买卖”;三是导游不规范,一些导游想的只是如何赚回扣,根本不在意游客的感受。
旅游应该是阳光的,游客的心情应该是舒畅的,但如果被导游、被“宰客”者扫了兴、坑了钱,那只能说是旅游管理出了问题。旅游管理应该根据导游的这些职业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和举措,实行阳光管理,才能打造舒畅的旅游,让广大游客玩得开心,也玩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