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南京宣布今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有限开禁,时间从以前的16天压缩为10天。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市民对此反应平静,鲜有往年的抱怨之声,反有许多人觉得禁得不够彻底。与之相应,次日十余家环保组织联名倡议:“减雾霾,少放炮”;在微博和各小区业主论坛里,“不放爆竹,从我做起”的呼吁也比比皆是。
每逢春节临近,烟花爆竹的禁与放便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据其理,官方靠行政力量禁绝,民间以礼仪风俗和个体权利自辩。不过,在经历雾霾切肤之痛的蛇年之末,社会心态已发生微妙的变化,让这个老话题有了新意思。
放鞭炮的危害人尽皆知,却屡禁难止,这背后是传统习俗与现实生存环境的矛盾。有人说,与其他污染源相比,过年放几天鞭炮影响微乎其微,治理雾霾主要应靠政府的节能减排、控车降尘。这一认知其实站不住脚。雾霾的形成,与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在个体层面,人人都不应也不能免责;面对雾霾,个人也更应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努力。当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时,任何点滴细微的努力,只要有益就当重视。正如北京市长近日在该市人代会上所说:“追究深层成因,不就那几个方面,该做的我们都要做了。”
“年味”未必非要从爆竹声中寻找,禁放理应成为民间的自省自觉。雾霾面前,期待更多人态度鲜明地对烟花爆竹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