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宣城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纪实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顾维林 叶玉庭 发表时间:10-14 08:35

绿色是宣城的主色调。放眼城区内外,城市间、公园里、道路旁……点点绿意把“山水诗乡”装扮得分外清新。

这是“多彩宣城”里最浓重的一抹色彩,也是我市“创模”工作绘出的精彩一笔。
  2011年4月,我市启动了国家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四年来,全市上下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以生态文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创建统领环保工作,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宣城特色的生态环保建设新路子。
  起步—— 号角响亮
  作为全省3个单元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的城市之一,我市是长三角区域向中西部地区过渡的重要生态屏障。
  2010年1月,国家正式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我市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能让我市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但不可回避的隐忧是,这一过程也承担着低层次、高排放、高污染企业转入可能会给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带来影响和破坏的风险,加之我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污染治理达标困难的局面。
  要发展?还是要环境?这似乎是一个“鱼和熊掌”的命题。但我市审时度势,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并以此为载体来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破解环境保护的难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互利双赢,让“鱼和熊掌”兼得!
  这是一次凝心聚力的大行动——
  “创模”工作启动后,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决定》、《关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决定》等文件,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规格领导组,组建了办公室,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工程、弘扬生态文化、建立生态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
同时,市创模领导组及办公室,统筹全市创模工作,通过调度、督查、考评,具体推动创模工作进展。市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和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询问,市政协召开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专题资政会,从多个方面支持“创模”工作的开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创模”工作的逐渐铺开,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崭新局面,“以生态文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全市上下共识,“共建生态文明”也已成为全社会共同行动。
  推进—— 步伐铿锵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绿色革命”——
  “创模”以来,我市通过实施总量控制工程、碧水工程、蓝天工程、洁净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和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释放了巨大的推动力,直接带动全市环保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能力大幅提升。
  总量控制工程方面,我市共关停企业222家;完成工业污水治理项目18个,电力脱硫脱硝项目2个,水泥行业脱硝项目6个;建成7个生活污水处理厂,5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7个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城区污水管网214千米。连续四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
  碧水工程方面,我市大力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河道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程。为保障市区饮用水安全,我市投入资金2.28亿元建设了备用水源大豪水厂和关庙水库;各县市区均开展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治理工程,投入资金3.39亿元。河道综合整治工程14个项目,完成投资4.27亿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14个,实际投入资金0.42亿元。
蓝天工程方面,我市实施了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建设、清洁能源建设、沼气建设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等工程,项目总投资7.98亿元。建成机动车环保检测站7座,投入6.97亿元建成了天然气加气站和配套管网,建成沼气工程项目数9个,投资2535.5万元实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程项目15个。
  洁净工程方面,我市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医疗废物处置和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项目总投资4.7亿元。完成城镇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工程10个,投资1.75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医疗废物处置工程于2013年投入使用,实施了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2个。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方面,我市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生态破坏治理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绿化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24.66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7个,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45个,水土保持项目投入2020万元,投入22.42亿元实施绿化建设项目12个。
  环境保护能力工程方面,2011年以来,我市共实施环境能力建设工程和环境宣传教育工程7个,实际投资1044.78万元,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显著增强。
  成效—— 收获“满仓”
  环境是生产力,环境也是最基础、最普惠的民生。“创模”以来,按照城乡、区域、产业分类,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市通过持续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4年,我市水阳江、青弋江、南漪湖和青龙湾水库等主要河流、湖泊保持在地表水III类以上标准,4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市辖区水体达到了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3个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安徽省考核要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2.3%,比2013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PM10日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2%。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年均值分别为49.6分贝和59.6分贝,功能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点次达标率为94.6%。
  外树生态形象,内强环境监管。近年来,我市一方面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坚决不让不符合宣城生态特点的项目落地,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对企业实行最严格的监管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和最好的服务”的环境监管理念,连续六年创新开展了环保“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红利逐渐释放。“创模”以来,我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以生态文明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我市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和建设,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水耗、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创模”工作的推动下,我市生态文明体制逐渐完善,初步形成了生态建设、管理、保护的生态文明体系。
  回首来时路,全城动员、全面推进、全民参与创模的热潮在皖南大地不断涌动。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个宜人、宜游、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正款款走来。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