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传承铁军精神 续写双拥故事
来源:宣城日报 作者:记者 袁万兵 徐晨 发表时间:07-13 06:47

传承铁军精神 续写双拥故事
——我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综述

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中,来自我市的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英勇救人,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和表扬,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宣城籍军人的勃发英姿、浩然正气。6月8日,市委发出《向官东同志学习的决定》;10日上午,我市召开学习宣传官东英雄事迹座谈会,迅速在家乡掀起了学习英雄、踊跃参军的热潮,为我市续写军民团结和谐、军地共同发展“宣城故事”新篇章再填浓墨重彩一笔。

我市是光荣的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皖南事变发生地。近年来,我市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着力建设具有宣城特色的双拥文明,全面开展立体式、常态化、群众性的大双拥工作,高标准、深层次、全方位推动了军民双拥共建、军地融合发展。

高标准服务强军建设

落实党政军主导,率先引领示范。强化顶层设计,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力推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动,落实党政定期议军、定期走访部队和驻宣部队参与地方建设、支持地方发展制度;开展动员评先,召开了不同层次的创建工作动员、推进会议,连续6年开展了“双拥合格单位”评选。特别是党政军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抓拥军,2012年驻宣部队首长在全省率先提出“共建美好乡村、共促融合发展,创新双拥工作载体、创新武装工作平台”,带头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经验被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在全省推广;2013年市委主要领导在进一步巩固完善科学、有效的拥军工作机制基础上,提出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军民双拥共建、军地融合发展。

注重政策落实,创新举措拥军。在全省首创,实行军转干部岗位双向选择,四年来,12名正团以上军转干部安排实职岗位,101名副团以下军转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在全省唯一将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置到事业单位,几年来,共安排161名退役士兵进事业编。280名随军未就业家属按全省最高标准享受每人每月600元未就业生活补助。为破解独生子女当兵冷、征兵难、不安心等难题,实行了现役军人家庭“五必访”、生活困难家庭优抚对象结队帮扶制度,规定在军人家庭遭遇困难时各级组织及时伸出援手;落实退役安置工作“五个一”、选聘优秀退伍士兵到村(社区)任职制度,做好退役人员优抚安置工作,有效解决了现役军人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每年都印制《优抚对象明白卡》,让各类优抚对象、工作人员一卡在手、政策明了,有效避免了因不了解政策造成的误解。

全力解危济困,帮助排忧解难。我市始终坚持“部队所需,就是拥军所向”,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与驻宣部队联系制度和双拥工委成员单位与驻宣部队结对共建制度。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多渠道开展涉军维权,有力地维护了军队、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同时用足各项帮扶解困救助政策,积极帮扶救助现役军人困难家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帮扶救助机制。特别是今年年初为救助普通士兵梁望家庭的特大困难,全市通过医保、大病救助、慈善救助、社会捐赠等方式,短时间内帮助梁望一家解决医疗救治费用近百万元,并落实了市、区、乡、村四级对口帮扶机制,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南京军区、民政部,安徽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领导分别批示、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给予集中报道,充分展示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双拥工作的良好形象。

深层次推进军地共建

新一轮创建工作开始后,我市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开展宣传、落实工作责任、定期调度推进,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创建活动中,先后有200多个单位与驻宣部队结成共建对子;组织为驻宣部队所有基层连队开展了“送电脑进军营”、“军民共建图书室”活动,全面引接水电公交、移动通信、应急信息、水文气象等系统;“敬亭大讲堂”每年组织国防讲座,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激发全民拥军热情。

勇担急难险重,维护和谐稳定。驻宣部队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全面开展结对帮困、捐资助学、文明创建、抢险救灾、安保维稳等活动,为打造“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不断谱写爱民为民的新篇章。四年来,驻宣部队成功解救被洪水围困100余人,安全转移群众2万余人,运送物资至安置点1000余吨,清理塌方80多处,抢通公路50多公里,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开展助学兴教“春蕾计划”活动,实施“千名春蕾爱心助学工程”,设立“119爱心基金”,师、团和营以下干部分别资助3名、2名和1名贫困生,对每名贫困生每年捐助不少于1000元。先后有278名捐助对象考上大学,9所对口捐助学校的升学率逐年提升。南京军区某仓库一分库官兵默默资助山区贫困儿童16载,入选2013年“中国好人榜”。泾县人武部引资30万元援建该县黄村镇华林希望小学,解决附近三个自然村146名留守儿童上学问题。上海武警六支队30年如一日,为困难学生捐款20余万元,捐物2000多件,为17名学生圆了大学梦。市武警支队组建30年以来执勤无事故,完成魅力宣城、“文房四宝”节等大型文艺活动现场安保30多场;每年担负市县两会、春运执勤、重要时段的城市武装巡逻等临时性任务,支队本级及执勤中队年年被安徽省武警总队评为“一级执勤单位”。

支持地方建设,共建美好家园。四年来,驻宣部队先后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2万余人次、机械100余台次,为民服务600余次,共建“八一林”2000余亩,无偿献血20万毫升,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演讲40余次,走访慰问贫困群众300余人。驻宣部队先后投入600余人次参加国家“211”重点工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建设,清理建筑垃圾60余吨、埋设光缆5000余米,协助做好迎接入学新生工作。驻宣某部为全市唯一的回民村一次性投入20万元,修成5公里的柏油路,建成“爱民”、“友谊”、“拥军”三座桥,被中宣部、总政治部评为“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驻宣某部常年为民养路护路支持驻地建设,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市消防支队深入开展“百户危困家庭帮扶工程”。泾县人武部参加桃花潭景区集中植树活动,帮助栽种2万余棵观赏桃树,再现诗仙李白当年盛赞的“十里桃花”美景。

全方位深化军民融合

我市通过树立典型、创新载体、发动群众,将深化军民融合实现强国梦强军目标凝聚成全市军民的共识,全社会支持部队、尊重军人、关爱军属蔚然成风,军地、军民关系空前团结。

我市认真总结“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和铁的精神”为内涵的“铁军精神”,结合我市“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所特有的文化特性,挖掘提炼了“千锤百炼、精雕细作、刚柔相济、百折无损”的当代宣城干部精神,激励全体军民奋勇投身经济和社会建设,成为我市做好双拥工作的全新动力。市双拥办会同有关部门在各主流媒体开设双拥专栏宣传先进典型,并组织拍摄“拥军故事”“老兵新传”“抗战老兵故事”等拥军专题片。连年开展全市“好军嫂”“优秀兵妈妈”“优秀优抚安置对象”“双拥主题书画比赛”等评选活动,先后评出“好军嫂”61人、“优秀兵妈妈”10人、“优秀重点优抚对象”等32人。驻宣某部应驻地群众请求,为已牺牲半个多世纪的勇救地方林场火灾普通战士尤振杰设立雕像,并通过板报、灯箱、橱窗、军史等方式对烈士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展示,激励官兵献身国防、拥政爱民。

我市积极推进“两新”组织爱国拥军工作,市工商联、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经常性组织“两新”组织班子成员过“军事日”,组织联点共建单位到部队共建联欢,组织部队官兵参观“两新”组织建设成果。市龙头企业和入伍新战士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保障他们退役后的就业。“两新”组织参加专场招聘活动30多场,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宣酒集团优先录用260余名复退转业军人,捐助优抚对象4000多万元;亚夏集团吸纳300多名复退转业军人,80多人走上中层以上岗位。宁国市裕华电器有限公司积极参与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公司总经理陈忠友荣获《中国双拥》2013年度人物——“社会拥军典范提名奖”。节假日、八一建军节和新兵入伍、老兵退役等重点时段,全市志愿者、义工队伍等主动为军人、军属和优抚对象开展各类“送温暖”活动。

【责任编辑:柳生】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