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8月14日宣城消息(记者 鲍玉婵)夏末秋初,行走在宣城市宣州区澄江街道花园村,这个素有“安徽股改第一村”的村庄又见一片新的发展景象。2013年,该村在全省率先推进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
花园村仅仅是宣州区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城市宣州区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整合“人、财、物”三大资源,强化支撑、保障、基础力量,推动利益联结,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有效助推了“三变”改革进程。
转化 激活市场力量
近年来,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花园村大量土地资源转化为资产和房产,大部分村民成为上班无岗、就业无技、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留存于村集体账户上的征迁款如何保管?怎么使用?
面对现实问题,花园村“两委”紧扣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和实现形式这一目标,用一把“钥匙”打开多把“锁”。 2013年5月28日,花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2014年4月花园村注册成立安徽花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涉及酒店、餐饮、零售和加工等多个领域。
花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揭牌
合作社挂牌以来,花园村以自主经营运作模式为突破口,按照“公司化模式、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梯度发展。
花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
“以往,村民对集体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但管不了。如今,村民既看得见,摸得着,也管得住,‘沉睡’的集体资产一下子‘活’了起来。”说起花园村股改,花园村党支书记兼董事长李开富介绍说,2016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的10.5万元增长到624.8万元,增长近60倍;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13年的5245元涨到18379元,增长了3倍多。
盘活 撬动农村发展
“地是我的,股份我也有,每年全家都能享受分红,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呀!”在宣州区巷口桥村,56岁的村民郑德宣谈起“三变改革”,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巷口桥村,一个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06年起,村集体在土地征收过程中获得了相应补偿,村领导班子因地制宜,依托经济开发区平台和周边企业,建设了标准化厂房主营厂房租赁业务,实现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通过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去年全年实现营收达170万元。今年4月,巷口桥村进行了改革后的第一次分红,分红总额为80万元,以户为单位通过银行存单的方式进行发放,最高一户分红达3916元。农民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股改初期,心里多少是有顾忌的,到分红到手的时候,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实惠。”郑德宣揣着自己的股权小红本对记者说。
巷口桥村村民领到第一次分红的银行打印存单
整合 助推“三变”改革
“三变”改革蝶变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宣州区“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宣州区累计完成36个村(社区)股改任务,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达3.8万本。按照计划,今年将完成108个村(社区)股改任务,到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花园村为村民发放的合作社股民证和股权证书
通过“三变”改革,宣州区以股权为纽带把各种资源要素整合,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农村‘三变’改革道路上,股改是基础,‘三变’是提升。通过农村‘三变’,农民不仅有资源还有了资产,改革激活的不只是农村资产,对于脱贫攻坚也同样意义重大。”宣州区委书记余宏汉说。
如今,“三变”改革已在宣城全面推广,全市正聚焦“股”这个核心,激活农村自然资源,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