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电视点播|专题专栏|视听|长三角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砥砺奋进的五年】打造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韩军 张冬云 发表时间:09-12 08:53

宣城市委书记 韩军

宣城市长 张冬云

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强化拥护核心、紧跟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安徽时的殷殷嘱托,努力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全局、衡量效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成果丰硕,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着力把握宣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完善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思路举措

自觉对标中央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省委省政府对宣城发展的定位要求,进一步明确了“235”工作总体布局,即咬定2个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揽,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3个抓手,一是实施“四大战略”,即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二是促进“四个提升”,即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城市魅力全面提升;三是建设“四个特色之城”,即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共建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抓好党建“五大工程”,即看齐工程、龙头工程、堡垒工程、细胞工程、提神工程。同时,提出了“向苏浙对齐、在全省争先”的工作要求,在广大干部中倡导和践行“忠诚纯粹、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守正出新”的“大国工匠”精神。这些奋斗目标和工作方针,在全市上下凝聚了共识、形成了共为、激发了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各项事业发展。 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居全省第5位。今年上半年,绝大部分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好于全国,在省政府经济运行考核中居全省第4位。

二、着力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加快转型升级

坚持向创新要活力。把创新发展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市本级设立总规模近20亿元的科创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和10亿元科创团队招引专项基金。去年引进落户高层次科创团队25个,获省扶持团队7个,并列全省第一。科技创新潜力跃居全省第4位。授权发明专利增长88.8%,居全省第2位。宛陵科创基地启动建设,与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全省率先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确定市级首批特色小镇17个,两批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3个、省级特色小镇4个。

坚持向调结构要竞争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体推进“去降补”,全市小化工、小冶炼等“六小”企业已彻底取缔,钢铁、铜加工和耐磨铸造三个行业产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0.1%下降为6.8%。聚焦汽车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千企升级”和新兴产业“双百”计划,建设“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工程。市委按季、市政府按月调度经济运行,设置黄灯、红灯和聚光灯。实行重大项目每两月集体观摩调度和每季度集中开工竣工投产工作机制。中鼎公司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安徽名牌产品等均处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均居全省第4位,竣工率居全省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居全省第3位,实现产值增幅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4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强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去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和第1位,旅游强县数占全省四分之一。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认真抓好集体林权、农村综合性改革、农房抵押贷款、城市设计、低碳城市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扎实推进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实现市县乡权责清单全覆盖,2014年以来市级权力事项减少70.7%,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窗口办事“一次办结”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在全市300个村开展了股份合作制试点。统筹推进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在2016年度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县域医共体试点实现全覆盖。

三、着力推动开放发展,奋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充分发挥宣城毗邻苏浙的区位优势,抢抓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机遇,着力在全省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当好先行区、桥头堡。持续开展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为主的观念更新大讨论活动,突出抓好与沪苏浙城市的互动发展,与上海市松江区、闵行区和南京、湖州、杭州分别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市级以湖州为标杆,县市区盯住沪苏浙县域标兵,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八个方面对标对接,选派首批45名干部到上海、浙江进行挂职。完善招商机制,改进招商办法,强化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扎实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沪宣产业基地和宣城萧山羽绒产业园等合作园区建设,2016年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790亿元,居全省第3位。今年上半年,新签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34个,同比增加117个。加快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全力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道、机场等建设,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里程分别居全省第5和第3位,公路路况水平为全省第1,是全省第二个拥有环城高速公路圈的城市。建成海关、国检、无水港和全省首家县域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今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居全省第2位。

四、着力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城样板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中始终争先、努力率先,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的省级生态市,国家生态县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宣城市和绩溪县进入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公示名单。加大生态治理和保护力度,持续实施环保“绿剑行动”,围绕“水土气”污染防治三线联动,去年投入5.3亿元,完成466个大气整治项目,今年组织实施530个项目。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保持全省前3位,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面建立“河长制”“林长制”,在全省率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整市推进行动计划,抓好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化“三线四边”整治。已建和在建省级中心村229个,建成10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狠抓中央和省环保督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31批148件环境信访件全部办结,去年省对市首批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大部分已得到整改,其余正在持续推进。

五、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千方百计增进人民福祉。着力抓好脱贫攻坚,扎实推进“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八项行动”,至去年底全市已共计脱贫87933人,实现12个贫困村出列。全力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省定33项民生工程和市政府10项民生实事,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市体育馆、图书馆、规划馆、博物馆建成使用,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认真做好社会稳定工作,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7年位于全省前列,综治工作连续5年、信访工作连续10年荣获全省先进。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以“六年并进、六城同创”为抓手,按照省政府批复的“双百”城市规模,围绕“拥山夹江滨湖”格局,着力把宣城建设成为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旅游大乐园、宜居大家园。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先后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市建设投资增幅同比增长90%。目前,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确保决战决胜、首创首成。

六、着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优化政治生态

坚持把抓党建作为第一责任、最大政绩、最强主业。高标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讲重作”专题警示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强化理论武装,改进市委中心组学习方法,会前“定题不定人”、会上“点名+点评”。把“讲纪律、守规矩”有关规定编成口袋书,发给党员干部,随身携带、随时提醒。压紧压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坚持把全市党建工作会议作为新年第一会,建立市委常委会季度研究、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月调度制度。着力锻造严肃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山清水秀的良好政治生态。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实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管理、日常细微管理监督、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等机制。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党员“红黄榜”管理、党员告诫制、“党员上岗戴党徽”、党建“月记实”、党员多级评议等制度,努力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每一名党员。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和巡察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开展明察暗访1228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89起,处理62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53人。今年上半年,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党员干部1077人次,有力推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我们一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担当实干,锐意进取,努力把宣城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砥砺奋进的五年·宣城篇】数说宣城[点击详细]

【责任编辑:徐健】

用户评论

已有0人评论
    新闻快报 阅读全部
    社会万象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