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初秋的泾县昌桥乡,还带着夏的余温。草深没过膝盖,沿着蜿蜒的小路走来,一片宽阔的水域映入眼帘。
“哐”!捧着一盆河蚌,志愿者用力敲击着石块,想要用清脆的声音吸引扬子鳄的注意。不消一会儿,一颗灰褐色的小脑袋探出水面,警惕地环顾四周。
中桥片区团结水库
顶着绿藻的扬子鳄在池中游动
五月的团结水库
绿水青山间的生态栖息地
这里是位于安徽省泾县的扬子鳄保护区。保护区成立已近40年,因多年禁入,水库边长满了青草,淡淡的清香,闻起来很舒服。
“运气好的话,今天能看到扬子鳄!”话音刚落,胸前挂着“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巡护员”牌子的黄学兵迎了上来。
今年57岁的黄学兵是保护区“老人”了。1986年起,黄学兵就跟着父亲在中桥片区做养殖业,当起了义务巡护员。父亲去世后,他便“子承父业”,在这里扎根下来。
刚走近团结水库,记者就看见一条身长近2米的扬子鳄爬出水面,趴在池边的石头上晒太阳。“这条是野生的,很机敏。”黄学兵说道。
“噗通”一声响,只见水域激起一片水花,黄学兵很快就反应过来,这只扬子鳄下水了。“扬子鳄认生,人一多,它们就跳水了。”黄学兵说,这几日巡护时经常能看到这只扬子鳄浮在水面,天气再热点,它们的活动区域还会扩大。
据昌桥乡乡长董洪林介绍,这片扬子鳄保护区早在1982年就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升为国家级。目前,泾县的扬子鳄保护区涉及4个乡镇的13个行政村,共500多户1400多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就建立了扬子鳄保护站,在村一级聘请巡护员,并通过有偿流转的形式,对重点水面和林地分别实行禁捕、禁伐。
团结水库旁是一片片稻田,除了野鸭水草丛里游弋,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鸟类在此处定居。董洪林说,这种“野鸭与稻田共作”自然生态立体种养模式产出的稻米质量好,乡里的生态大米品牌已获省农业部门无公害认证,给乡里的老百姓增加了一笔收入。
孵化箱里的小扬子鳄
孵化箱内的小扬子鳄
中国鳄鱼湖幼鳄池中的扬子鳄
扬子鳄比你想象中温柔
黄学兵跟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七年前,昌桥乡泉水村村民张声贵在家门口水凼边发现一条扬子鳄。在接下来长达五个月时间里,这条扬子鳄一直没有离开。
“张声贵开始每天给扬子鳄喂食,只要用筷子敲几下碗,扬子鳄就会游来。”黄学兵说,扬子鳄在人前很乖,一般不会主动攻击。
在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夏渡社区的中国鳄鱼湖,黄学兵的说法得以一一证实。
中国鳄鱼湖是我国最大的扬子鳄繁殖研究基地,占地面积104公顷。基地内高大乔木和灌木林遮天蔽日,树林下都是湿地和湖泊,非常适宜扬子鳄生长。目前,这里的扬子鳄数量已经攀升至1.6万条以上。
工作人员说,目光所及之处几乎都是人工喂养的小扬子鳄,它们相当“温柔”,不具攻击性,主食鱼虾、螺蛳,除此之外,每天还会定时定量投喂鸡鸭肉给它们。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巡湖时,亲眼见到了成群扬子鳄浮出水面的场景:这些人工孵化的扬子鳄顶着绿藻趴在池边的水泥平台呼吸空气,即使有人在池边蹲下,它们也丝毫不动,“等他们再大点,要放归。”
进入扬子鳄保护区,一眼就能看到的指示牌
进入扬子鳄保护区,一眼就能看到的指示牌 (2)
巡护员黄学兵接受采访
只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
“为了给扬子鳄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我们乡从3月份启动部分房屋拆迁和土地流转工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董洪林告诉记者,作为保护区8个片区之一的中桥片区,截至目前已流转土地729.13亩,搬迁原住居民6户,拆除建筑面积605.36平方米,“只要说为了保护扬子鳄,乡亲们都很支持,非常配合政府工作。”
去年冬天,黄学兵在巡查时发现了一窝扬子鳄蛋,一共20枚。他立刻向保护站报告,领着专家来到现场将大部分扬子鳄蛋带回孵化,也留了几只在他看护的扬子鳄孵化池。
黄学兵说,野外出生后的幼苗容易被鸟类和鱼类食用,存活率很低。为了减少人为和鸟类对扬子鳄蛋的破坏,在专家现场评估后,对孵化条件不利的鳄卵带回繁殖研究中心人工孵化,到了可以野放的时候,再由专家带到保护区域放养。
从2016年起,保护区管理局将扬子鳄保护站从县城前移至昌桥乡,把巡护员从兼职改为专职,补助费用也大为提高。每周巡护不少于十次,每次不低于四小时,时间长了,黄学兵对扬子鳄有了对孩子般的感情,一天见不到心里就发慌。特别是七、八月,天气炎热,扬子鳄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大,每天巡护时间也在增加,但他觉得很光荣,“保护扬子鳄是我从小到大的愿望,不给钱都没事。”
黄学兵说,父亲在病重期间还不忘交待他,一定要把保护扬子鳄的事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儿子说,如果他退役了,一定要帮助我当好巡护员,做一名保护扬子鳄的传承人。”
在寸金寸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能够拥有成片、适宜扬子鳄生存的栖息地实属不易。这些保护区,也承载着乡民们的美好愿望,还有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期待。(记者史睿雯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