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图书馆
宣城新闻网讯 6月2日上午,我市召开撤地设市2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文化事业专场,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了20年来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和亮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文化设施保存量、扩增量。目前全市现有图书馆8个(3家被评定为“一级图书馆”、4家被评定为“二级图书馆”、1家被评定为“三级图书馆”)、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整合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15个。
文化阵地优服务、提效能。2018年,我市已全面建成以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
文化人才加数量、增活力。在95个乡镇的试点村设置文化协管员,在省级保护单位配备文物保护员,并下派文化辅导员,在各级辅导点开展志愿服务。目前我市每年文化志愿活动参与达到5000人次,服务基层群众35万多人。
群众性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常规活动有声有色。仅2019年,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开展文艺表演、展览展示、知识讲座等文化活动600余场。各县市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送农村公益电影下乡9800多场次,为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品牌活动有目共赏。举办第九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并引进了第五届全球华人少儿书法大会,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200多个城市。首次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举办四省非遗联展,展出非遗项目5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6个,展品共计1000多件,接待观众和游客超10万人次。近5年来,我市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万余场,服务群众800余万人次,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孵化计划硕果累累。自2017年安徽省实施戏曲创作孵化计划以来,我市每年都有剧本入选,至2020年共新创出11个地方戏曲作品。2020年,大型原创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小戏《寻找平一》和《爷爷的军衣》入选。以“时代楷模”李夏同志为原型创作的皖南花鼓戏大戏《青春·李夏》和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小戏《逆行者》首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
舞台艺术全面开花。仅2015年至今,全市文旅系统新创优秀文艺作品达500件。每年组织和指导各地举办节庆活动和群众性文艺活动,深入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送戏进万村等活动。
抗击疫情文艺先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我市创作推出302件优秀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其中抗疫歌曲合集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歌曲《生命的期待》还入选全国优秀“战疫”歌曲展播,网上点击量突破117万次。原创快板《齐心协力战疫情》先后被安徽新闻联播、人民网安徽频道、新华社客户端安徽频道等媒体推介。
非遗传承保护成果显著
强化非遗保护成效。2011年,我市在全省第一个成立非遗科,除在市本级设立20万元的非遗项目保护专项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近2000万元。
扩大展示展演成效。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举办“三月三•敬亭山”民俗文化展演活动,展演了皖南花鼓戏、舞龙舞狮、旱船、畲族婚嫁、西坞马灯、皖南皮影戏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第七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期间,精心挑选精彩绝伦的10余个传统民俗文化表演节目和丰富多彩的41项非遗展示项目,举办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示活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正式启动“非遗进校园”工作。2019年,组织参加宣纸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等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近100人次,大大提高了传承人群的整体技艺水平。
探索“互联网+非遗”模式。2017年12月,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会,活动获得2017年度腾讯区域文化创新奖。2018年6月,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宣城 典亮生活”——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仪式暨宣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发布会,组织21个非遗项目现场互动展示展演,开展“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非遗项目评选”活动。2019年6月,举办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城市主场活动暨宣城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展演活动,集中开展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
文博事业稳步发展
文物维修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全市共申报文物保护项目181个,争取到位资金3.5亿元。国保、省保单位保护维修率达90%以上。其中,黄田古建筑群维修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样板工程,龙溪塔平移工程是国内首例古塔平移工程。
文物普查摸清家底。目前,我市共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18121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二级97件,三级1531件,一般文物5971件,未定级10452件。
场馆建设日新月异。2011年云岭新四军军部史料陈列馆建成,2013年绩溪县博物馆建成,2017年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建成,2020广德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宁国市博物新馆主体完工。目前,我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共有8家,2019年参观人数达到134万人次。
考古发掘成果丰硕。二十年来,我市文物部门进行科学研究和配合基本建设项目五十余项,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60件,发掘了敬亭山广教寺遗址、宣州区陈山遗址、港口灰山土墩墓群、绩溪霞间窑址等一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及其他历史文化遗迹。
对外交流合作亮点频频
建立联盟机制。发起成立G60科创走廊城市文化馆联盟,当选长三角文化馆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加入长三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联盟、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馆联盟、美术报长三角书画院联盟、长三角文化馆联盟,签订G60“江南文化”走廊城市合作协议等。
开展文化走亲。2018年我市非遗项目代表安徽省在上海参加首届长三角非遗节,剧目《打瓜园》《杨门女将•巡营》获魅力榜金奖。2019年皖南花鼓戏小戏参加上海市松江区“戏曲新风貌·筑梦新时代——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民营剧团优秀剧目交流演出”活动,受到欢迎和赞誉。同时,在沪苏浙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年演出3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