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网讯 6月2日上午,我市召开撤地设市2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人社工作专场,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了我市撤地建市20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成果。
坚持“稳就业”,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就业服务提质增效。着力打造线上网络招聘和线下“2+N”招聘模式,创新建立企业用工服务专员、企业空岗报告、用工信息发布、专属技能培训、用工奖励补贴等“招工套餐服务”。不断加大担保贷款、失业补贴、就业援助、就业服务等力度,扎实开展就业创业“四进四扶”活动(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扶政策、扶资金、扶体制、扶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贫困劳动者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2019年,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4.98万人。
就业创业氛围浓厚。先后承办举办了长三角一体化就业工作联席会议、首届南京都市圈人社局长联席会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首届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组团参加了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第二届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和人社局长联席会议、G60科创走廊人才合作交流座谈会、杭州高层次人才招聘暨长三角城市人才招聘会、上海松江·宣城大学生创业对接交流会、长三角十佳HR经理人评选等多项活动,与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就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共享、打造创业服务合作平台、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区域城市引才引智服务、建立创业培训师资和创业指导服务资源共享库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就业扶贫精准发力。积极推行“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工作模式,建成就业扶贫车间3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75人;深入开展“三送一交心”、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技能脱贫培训民生工程,累计帮扶1.5万名贫困人口就业,累计投入就业扶贫专项资金1132.65万元。累计开展就业脱贫培训3798人,拨付培训补助资金共计602.2万元。
坚持“保民生”,社会保障普惠民生
制度体系日趋完善。1986年,我市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率先在全国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提前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截止2019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1.15万人、148.53万人、20.1万人、32.47万人,其中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是2000年的5.61倍,发放离退休待遇人数16.29万人,是2000年发放人数的6.76倍。
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到2020年连续16年上调,人均养老金达到1836.3元,失业保险金最高提至每月1242元。2020年为4.88万贫困群体代缴养老保险费841.3万元。2019年减轻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负担4.15亿元。2020年疫情期间预计到6月底阶段性减免社保政策将为全市8500余家参保单位减负5.3亿元。
社保经办全面提质。推动“互联网+社保经办”深度融合,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实现现场认证、上门认证、网上视频认证、手机APP自助认证多种方式自选。实行线上申领失业保证金,社会保障卡实现即时制卡、快速补换卡,发放实体社保卡218.9万张,签发电子社保卡26.4万张,从今年4月10日起,在全市1187家定点药店陆续开通电子社保卡购药移动支付功能,实现定点药店全覆盖。
坚持“强人才”,加快构建人才高地
人才引培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组织选手参加了我省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8个项目的选拔赛;在2017年“安徽建工杯”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荣获三个职业(工种)的一等奖,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团体一等奖;2018年承办了世界技能大赛混凝土建筑项目省级选拔赛,我市选手成功进入该项目的国赛;2017年在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19年,我市选手在中国技能大赛——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上荣获汽车维修工(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职工组二等奖,在G60科创走廊首届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育婴员一等奖,在全省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上荣获焊工二等奖、钳工三等奖和团体三等奖。截止目前,全市专业技术人才11.8万人,技能人才25万人。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个。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95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8人、江淮杰出工匠1人、省级技能大奖3人、省级技能名师46人、“宣城工匠”39人、乡土技能名人21人、技能能手28人、技能新秀49人。
人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2006年起,共招募“三支一扶”人员910人,期满合格后直接转基层事业单位编制。对在乡镇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连续工作满30年且具有中、高级职称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聘任相应职务。2019年,对文房四宝及相关行业和民营企业的中初级职称建立破格评审的特殊评价机制。今年疫情期间,为医疗卫生机构开辟“绿色通道”,招聘医护人员26名。
坚持“促和谐”,劳动关系更加稳定
劳动关系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政府依法调解、促进用人单位发展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劳动监察力度,突出保障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深入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调整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采用“六步庭前调解法”,最大限度地让矛盾化解在最初阶段。推行阳光仲裁,统一公开程序。实行分类处置,统一办案流程。与人民法院建立相互提交建议书制度。2019年,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92%,全年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772件,仲裁结案率98.8%。
根治欠薪工作深入推进。建立了实名制管理、欠薪应急周转金、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农民工工资专户、银行代发工资和按月发放工资等制度,开通了农民工工资监管平台,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2019年,全年共检查在建项目130多家,调解案件143起,兑现工资额2191万元。在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我市获A级。